








5月9日,“在场·再现:媒介行动中的观察与创作”新闻传播学本科生高水平研究分享活动在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303举行。作为“教学质量月”学术引领活动之一,本场学术角吸引了来自院内外的40余位同学共同参与。三组同学分别围绕田野考察与学术实践展开汇报,深入探讨媒介行动中的观察方法与研究路径。全球传播博士生徐晨、新闻学硕士生董嘉骐担任点评嘉宾,带来专业引导与深刻洞见。学院本科教学秘书芮泽华参与指导本次活动。
蒋珂彧同学代表团队汇报研究项目《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AIGC媒体内容真实性检测方法》。该项目由王挺老师指导,蒋珂彧、季奕李、雷怡婷、王艺睿四名同学共同完成。研究聚焦AIGC带来的新闻内容真实性挑战,构建了一套融合知识图谱与结构感知相似度算法的自动化检测体系。团队以ChatGPT生成文本为实验数据,开发结构感知对比机制,并通过仿真实验定位虚假内容。项目提出“类别颗粒度”识别的前沿问题,体现出理论创新与技术实践的紧密结合。
张铭玥同学向大家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为“你”造梦:乙女游戏〈恋与深空〉玩家的同人文创作实践》。她聚焦2024年爆火的乙女游戏《恋与深空》,结合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分析LOFTER平台女性创作者的创作特征与文化表达。她指出,乙女同人作品呈现去主体化叙事、生活化造梦与性别关系想象,映射出女性社群的情感诉求与身份建构,展现出网络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文化新动向。
陆之奕同学代表团队分享了“巴黎奥运与城市国际形象传播”调研项目成果。项目由林岩、曹帅两位老师指导,陆之奕、陈乐艺、梁文领、焦俊鹏、林柳含、查欣言六名同学共同参与。团队前往巴黎实地考察,深入奥运场馆及城市街区,从体育与文化融合、城市设施优化、治安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开展研究。项目产出包括4条街采视频、6篇日程报道、10篇多语种新闻,以及一份逾2万字的调研报告,深入挖掘奥运传播对城市品牌建设的启示。相关成果在海内外主流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单篇内容最高浏览量突破40万次。
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同学围绕选题思路、数据获取与写作方法等踊跃提问交流。各组汇报人分享了项目经验与研究体会,鼓励更多同学积极参与学术实践,在实地调研中锤炼洞察力与研究能力。
活动尾声,博士生徐晨与硕士生董嘉骐分别对三组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
徐晨充分肯定了三组选题的现实关切与研究方法的创新探索。她指出,AIGC内容真实性检测项目紧扣时事议题,在知识图谱的应用上展现出积极开拓,体现出对媒介技术性问题的敏锐感知,未来在跨类别研究方向上仍具潜力;乙女游戏同人创作研究贴近青年文化热点,选题新颖,视角独特,体现出对性别文化与用户创作实践的细腻观察,可进一步聚焦研究目标,深化文本多元性的理论挖掘;巴黎奥运调研项目展现出良好的跨文化传播视野、一手资料采集能力和多语种传播实践,她鼓励团队继续拓展传播渠道,例如尝试借助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增强成果的公众可见度与影响力,在研究与传播之间构建更有效的联动路径。
董嘉骐肯定了三组在研究设计与成果展示中的扎实表现。他指出,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训练根植于社会科学视角,融合人文学科与实证方法,重在系统理解传播现象背后的社会机制与文化语境,三组报告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能力。他认为,面对AIGC等新兴媒介技术,应增强对技术原理与应用路径的敏感性,如思考自主训练模型与业界专业模型之间的差异,理解技术架构如何影响内容生成与传播策略。此外,他指出,新闻写作经验有助于锤炼学术表达的基本功,提升信息整理与逻辑构建能力。他还提醒同学们注重学术规范的积累与训练,尤其要在文献综述中聚焦核心问题,明确理论框架,避免泛泛而谈,逐步建立有问题意识的研究体系,推动选题不断深入。
尽管本场学术角已告一段落,但精彩内容仍在持续呈现。本场学术角的部分研究成果已以展板形式在松江校区第一教学楼展出,欢迎广大同学驻足阅读,深入了解相关议题。
“新格局·新传播·新服务”新闻传播学本科生高水平研究分享活动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七场,逐步形成集学术训练、成果展示与跨年级交流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平台,成为学院推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本场学术角亦是学院响应“质量为先、精益求精”教学质量月号召的积极举措之一,不仅展示了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的阶段性成果,也激发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与探索动力,为未来的专业成长与学术进阶积蓄能量。(武昕欣、鱼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