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7日上午,国际“未来体验官”们开启了打卡上海经典路线的一天。青年们首先走进位于南京西路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这座英式古典建筑内,留学生们在“古—近代上海”展厅驻足良久,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令他们惊叹不已。来自英国的艾登和萨尔玛非常关注中国“龙”符号,向志愿者讨教关于生肖的问题。在体验电子展厅的瓷器定制项目时,西班牙青年卡洛斯普饶有兴致地“设计”着自己专属的瓷器。走出历史博物馆,中外青年一起合影,背后是历经百年沧桑的钟楼,不同肤色的笑脸在春日阳光下格外灿烂。
午餐时刻,伊齐和瓦卡雷兴致勃勃地选了一家烤肉店。这家位于南京路步行街附近的小店装修充满亚洲风情,木质屏风上绘着山水画,墙上挂着红色灯笼,空气中飘散着诱人的烤肉香气。“我不认识中文,你们可以帮我点吗?”立陶宛姑娘瓦卡雷眨着大眼睛,对随行的中国志愿者说,“我们完全相信你们!”志愿者小李笑着细心地为他们推荐了招牌五花肉套餐和特色牛肉拼盘。
当滋滋作响的烤肉上桌时,瓦卡雷兴奋地举起手机开始录像。她学着用生菜叶包裹烤得金黄的五花肉,笨拙地加入蒜片和辣酱,虽然拿筷子的姿势不太标准,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热情。“我要发到ins上!”她对着镜头说,“烤肉太好吃太有趣了!完全不同于立陶宛的传统烤肉方式。”相比之下,足迹遍布中国南北的牛津大学学生伊齐用起筷子要熟练得多。她一边翻烤牛肉,一边和志愿者聊起接下来的行程:“过几天我要先去景德镇体验制陶,再去重庆吃最地道的火锅,体验不同中国城市的魅力。”小店里的欢声笑语中,烤肉的香气里,不同文化的火花正在碰撞交融。
外滩合照时,来自英国的艾略特说“很帅”,大家哈哈大笑。问他在哪里学的,他说有些娱乐博主会教“洋腔洋调”的中文,比如“你好,中国,我吃冰淇淋”,但在英语里的发音是“Hello, China, I’m chilly(我很轻松)”,这就是他学中文的独特方式。接着他用手比划自己的中文名——江利夫,意思是对他人有帮助,他很喜欢这个名字。看到大家兴致勃勃,另一位英国小伙麦克斯也不甘示弱,说了一句前一天刚学的上海话:“伊港伊港伊港伊港。”利夫摸不着头脑,麦克斯得意地解释,一路都是欢声笑语。
午后阳光洒在豫园九曲桥的水面上,浮光跃金。来自英国伯明翰的小伙罗伯特漫步在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江南园林里,对飞檐翘角的明清建筑和精巧的假山布局赞叹不已。在逛到湖心亭茶楼时,他突然被周围游客此起彼伏的方言对话吸引住了。“这些口音差别好大!”罗伯特好奇地转向志愿者小林,“中国除了粤语和上海话,还有什么方言?有没有类似伦敦音那种标志性的方言?”志愿者小李解释道:“中国方言可丰富了。北京话可对标标准英音、上海话软糯婉转、四川话活泼幽默,东北话直爽豪迈...还有闽南语、客家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特点。”经过豫园著名的绿波廊时,罗伯特试着学了几句刚学的上海话“老灵额”(非常好),逗得路过的本地阿姨直乐。
漫步南京路和豫园的一天,外国青年们看到了最经典的上海,他们在中国历史和现代生活中来回穿梭,充分体验和感受了上海的丰富多元。
文案:李浩一
摄影:朱雪儿 许雨深
审核:严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