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外—佐治亚对话“AI如何重塑新闻传播教育”的研讨活动近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顺利举行,该活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美国佐治亚大学格雷迪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共同举办。
美国佐治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Carolina Acosta-Alzuru、佐治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广告与公共关系学副教授、系副主任Michael Cacciatore,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严怡宁副院长、各系部主任、学科点负责人、专业教师等参加了讨论。会议嘉宾们共聚一堂,探讨AI时代下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改革方向以及跨课程研究与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会议由上外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严怡宁教授主持。
首先,Carolina Acosta-Alzuru教授围绕跨课程教学、学生的学习和适应进行了主旨演讲。Carolina教授结合自身的跨课程教学经验,指出学校为新入学的学生提供专门课程,以熟悉校园基础设施及科研配套条件,帮助他们更好融入新阶段的学习生活。此课程还带领学生初步接触研究论文的写作,并了解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Carolina教授强调,高校应与企业进行密切交流、合作,学生们需要在课程中掌握一线行业的发展动态。此外,她表示,为了适应当前AI时代的到来,不仅学生要与时俱进,老师们也应当走出舒适圈。Carolina教授强调教师要为自己设立学习目标,了解并学习AI技术,提高课程设置的前沿性。
主旨演讲结束后,随着主持人严怡宁教授抛出“AI赋能教学后教师的角色有何变化”、”AI赋能教学后如何保持学生的批判思维“等一系列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会嘉宾围绕“AI如何重塑新闻传播教育”与佐治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到访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
新闻系系主任林岩老师在谈到新闻教学时,强调了学生在写作和多媒体报道中的成长,不仅提升了英语写作和报道技能,还学习到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展现人文关怀。另外,尽管虚拟现实和AI技术为新闻行业带来了创新,但也引发了关于报道真实性和伦理的问题。
网络与新媒体系系主任吕楠老师指出,目前学界对是否应在大一阶段教授AI技术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AI应作为基础技能尽早教授,而另一部分则主张待学生掌握基本写作、设计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后再引入AI。
国际新闻与传播系系主任郑闯老师表示,尽管AI在某些方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依赖AI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他的课上曾有学生通过AI生成的文章反映对历史纪录片的看法,结果内容明显缺乏原创性。
英语教研室主任朱科老师提出了AI翻译工具在外语写作中应用的问题。她指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面临表达困难,尽管具备丰富的思路和素材,但语言转换仍是主要障碍,这使得AI翻译工具的使用成为值得研究的话题。
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师张春雨博士就当前教学系统是否具备检测AI生成内容的能力,以及各大学对AI使用的具体政策开展了探讨。她指出,不同高校对AI写作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学校完全禁止在毕业论文中使用AI生成内容,而另一些则允许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表达优化。
佐治亚大学Michael Cacciatore教授认为,AI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不可逆,教育工作者应以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接受AI。他本人已将AI融入教学与研究中,通过AI优化课程作业,使其更具实践性,并利用AI辅助文献筛选与信息整合。他也指出,虽然AI能够激发创意,但学生的独立思考仍更具价值。因此,他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ChatGPT,但要求他们坦诚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Carolina Acosta-Alzuru教授认为,当前高校在AI应用上存在矛盾。以佐治亚大学为例,学校一方面鼓励教师学习AI技术并提供培训资源,另一方面却建议教师在课程大纲中限制AI的使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让教师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AI必将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更大挑战,教师要适应这一变革,并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随着AI的崛起,许多传统职业将面临改变。教育者应当重新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他们在面对AI时仍能独立创作并具备责任感。
在讨论会的最后环节,计算机教研室主任李君丽老师还在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DeepSeek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复杂的学术概念,以及如何利用AI清理缺失和重复数据,让在场的老师们对AI如何赋能学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次交流会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带来了学术诚信、原创性保障等新问题。教育界仍在探索技术与教学的平衡点,既要培养学生运用AI工具的能力,也要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外目前正在积极探索AI赋能人才培养,新闻传播学院也将把运用AI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开展“AI+”学术研究作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重要抓手。
文案:陈瑜、贾帅
图片:陈瑜、贾帅
审核:严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