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与人工智能:国际专家共话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5-04-09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全球传播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328日上午,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德国汉堡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上外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会议室,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传播: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对话。本次学术交流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美国佐治亚大学、上外国际舆情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上外陈沛芹教授主持。

 

人工智能的全球影响:各国视角的碰撞

与会专家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数据安全、版权等方面的影响。与会学者指出,不同地区对AI的关注点各不相同:美国强调AI的美国主导地位;中国关注AI的开源性、市场竞争与数据管理;而欧洲在AI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应采取更积极的应对策略。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Dr. Acosta-AlzuruDr. Cacciatore认为,尽管中美在多个领域存在竞争,但AI的发展仍然为两国合作提供了契机。然而,在特朗普2.0时代,美国社会的不确定性加剧,民众对于未来感到困惑甚至悲观。上外郭可教授指出,与特朗普1.0时代频繁提及的贸易战相比,2.0时代的贸易冲突已逐渐常态化,这为中美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机会,有助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和知识生产。

 

国际格局的变动与挑战

关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Dr. Acosta-Alzuru强调,美国社会对特朗普政策存在较大分歧,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全球格局正在被特朗普重塑,世界的地基正在移动。

德国汉堡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的Dr. Pietzcker则从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的角度出发,强调AI应作为工具,而非主宰人类行为的主仆关系。他指出,欧洲当前在全球格局中影响力减弱,应停止过度反思,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此同时,他也警示美国在采取零和游戏,而欧洲正因被动应对而遭受损失。

上外姜锋教授提到,欧洲自身在国际事务上的碎片化,导致其在全球传播中难以形成统一立场,这也是其影响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他认为,中国的许多对外活动并非政府主导,而是以商业与个人行为为主,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性。这种非政府行为的主导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话语权。

郭可教授进一步补充道,中国在全球传播中往往处于被动解释的位置,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指责中国,但中国更希望通过合作与和平手段参与国际事务。他认为,AI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传播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塑造更主动的国际传播战略提供了可能性。

针对AI带来的社会影响,复旦大学潘霁指出,AI既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割裂和个体认知的模糊,全球社会应努力减少不确定性,建立更稳定的社会联系。

 

多学科与跨文化合作的必要性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全球传播的变革,学术界需要加强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合作。Dr. Acosta-Alzuru强调,大学应建立更加灵活的行政架构,以促进知识共创。而Dr. Pietzcker认为,高校智库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潘霁教授进一步提出,跨学科合作需要更多的想象力“AI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削弱这种想象力,我们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倾听其他领域的声音。

本次学术对话不仅深化了与会专家对全球传播与AI发展的理解,也为未来学术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如何借助AI构建全球共识仍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重要课题。

 

文案:牧文苑

图片:沈澄宇

审核:陈沛芹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