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1967年的演讲《控制论与幽灵》中,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将作家的写作过程比拟为一台“文学机器”。当下,这一隐喻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似乎成为了事实,即我们获得了一种能够生成出在形式上颇为类似于文学文本的“机器”。事实上,以机械化方式进行“写作”的设想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并在逾三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内都主要集中在诗歌的范畴。回顾历史上那些想象的和现实的“文学机器”,可以为从人文视角审视人工智能文本生成的计算性过程提供洞见,通往一种面向人工智能运行过程的计算性诗学的解释策略。
主讲人: 朱恬骅
主讲人简介: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艺术与美学。著有《计算机艺术的形态发生》,译有《书写还有未来吗》。
地点:上外松江校区一教楼223
时间:2025年4月10日 13:0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