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作“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4-12-05

 


123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六讲,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作为本年度最后一讲,主办方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同志主讲,讲座题目为“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吴瑛主持讲座。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讲座6场讲座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形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六所学校的师生,以及我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一同听课。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日报、文汇报记者参与了第六讲的听课活动。统计,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听课人5100人次,听课热度过万。


新形势与新使命: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和指示中强调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尹冬梅在讲座中回顾了党中央近年来在国际传播工作方面的重要指示和部署。20138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表述和创新理念。20171018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目标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21531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专题集体学习;202210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性。这些部署充分体现了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布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交汇期。讲座中,尹冬梅从国际舆论环境变化、新技术推动国际传播生态变革等方面详细解读了当前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正迎面走向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正在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生态格局,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提高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斗争的本领。”


新机遇与新作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在讲座中,尹冬梅结合近年来在国际传播建设中的实践探索阐述了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国家何为,上外何为”。

尹冬梅指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是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核心任务。“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并更好地植入我国的国际传播叙事中,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价值理念”“要不断从中华文明中提炼出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注重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经验提炼成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精准扶贫政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这些政策的成功经验和背后的原因,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以便更好地向世界解释中国的成功之道”。通过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构建全球传播体系,推广中华文明的标识,以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结合讲解,尹冬梅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探索经验。学校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讲故事》等著作的外译工作,全面准确地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与中共一大纪念馆携手推进战略合作,完成了涵盖7种语言40万字的展陈文案翻译工作,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近300名师生利用28种语种优势,开展“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活动,与黄浦区合作重启“外国语学社”,推动《共产党宣言》的多语种传播;与人民日报新媒体五度联手推出了《CPC》等多语种版国家形象网宣片,海内外反响热烈;发挥全球文明史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世界艺术史等学科资源优势,承担孔子学院官方杂志11个语种期刊的编辑任务,搭建了全国首个高校多语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平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新时代与新担当:培养堪当大任的国际传播人才

“世界各国国际传播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建强专门人才队伍以支撑国际传播事业的持续发展。

语言是国际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媒介。上外致力于培养“会语言,通国别,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持续构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国际传播“上外模式”,为有效开展国际传播提供人才保障、增强学术供给、汇聚行动力量。如新闻传播学院开设“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融合创新教学育人模式,搭建国际田野调查、多语种全球观察报道等各类海外实践平台,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合作,形成多方协同融合育人模式等,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要组织力量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传播模式和策略,“要注重研究国际传播的规律,更加注重对内传播的对外溢出效应以及精准传播的重要性”。构建丰富多元传播主体要充分发挥高校、专家学者、地区和社会各界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和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

交流互动环节,尹冬梅与现场师生围绕“如何借助上外多语种和跨文化优势培养自己在国际传播中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减少‘文化折扣’,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更好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如何借助新技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尹冬梅在回答同学提问时强调了语言学习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国际传播中应尊重文化差异、寻找共同点,平衡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并鼓励青年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注重学习AI技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传播本领,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发展者和传播者。现场互动热烈,火花迸发,掌声不断。

“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于2018年开办,至今已办7期。讲座与高校学生思想引领紧密结合,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邀请委办局领导、高校和智库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今年,第7期讲座又有创新亮点,主办方邀请6所部校共建高校党政领导一把手轮值主讲,面向6所部校共建高校的师生、各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集中授课,在听众中获得积极反响,线上+线下听课者累计达36000人次。

 

各新闻学院大学生听课体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文璟、吕宇豪、彭茨涵、史米乐: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在这一交织动荡的时代,构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时代命题。长期以来,我国遭遇美西方话语的重重围堵,他们通过各种舆论偏见抹黑中国、贬损中国。正如尹老的讲座中所言,“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他塑”就意味着难以把控主动性,混淆黑白的局面就容易发生。目前,中国在国际传播中有时处于有理说不出的情况,面临着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处境。尹老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出发,一步一步分析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她告诉我们“真实是立体和全面的基础,只有可信才会可爱、可敬”。在国际传播中,我们要进行正面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但不跳脱于事实。

作为上外人,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国际传播不仅是我们青年一代展现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的舞台,更是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途径。通过此次学习,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用多元的视角和创新的方式,向上、向外、担未来,做到让世界能够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塑造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何馨、姜秀慧

尹书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讲解,让我对国际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讲座中,尹书记强调了国际传播在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讲好中国故事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中的关键作用。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中国故事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国外媒体的“生编硬造”和“双重标准”等问题,使得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更加艰难。新技术的发展,如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传播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学会利用这些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操纵,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

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国际传播。探索使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和手段,用海外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华文明。我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学生唐浩闻、张继杰:

尹书记的讲座让我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以及中国优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中国要想真正强起来,就必须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座中提到,当前世界信息传播格局极不均衡,中文信息仅占2%,而英文信息占比则高达60%。这意味着中国被其他国家人民了解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国媒体的宣传。这让我深感忧虑,也更加明白为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如此重要。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更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系列丰富的文化元素都是中国故事的宝贵素材。通过文化传播,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消除误解,增进友谊。此外,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在“世界格局大变局”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方便快捷地向世界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与价值观。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宣传,更是沟通。我们需要用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去讲述中国故事,去倾听和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声音。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曾琢、郑一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技术不仅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也为我国在全球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如ChatGPTAIGC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国际传播生态的变革,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深度,也为我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这些技术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利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防范潜在的负面影响,不断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形象和提升话语权助力。未来我们将积极应对国际传播的挑战,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衡的全球信息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胡骞予、何依蔓、吴逸菲、林晟尧

尹书记的讲座不仅让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了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成就与挑战,激发了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与思考。我们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我们了解了如何运用多种传播手段,以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魅力。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肩负着重大责任与使命,不仅要见证时代变迁,更要积极投身其中,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在国际舞台上准确传达中国立场、展现真实中国形象的重要性。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传播者,我们有责任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这次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将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与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程慧敏、LIM XIN YEE

作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我深刻体会到当下国际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在这个信息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交流与竞争交织的时代,中国虽拥有深厚底蕴和斐然成就,但仍面临诸多传播障碍。上海,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以其独特优势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卓越平台。从外滩的古典韵味到陆家嘴的现代风貌,从海派文化的传承到科技创新的涌现,上海无不展现着中国的多元魅力与活力。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塑造国家形象至关重要。

通过参加关于“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讲座,我们更加明确了作为新闻传播学子的责任与使命。无论是作为本土学生还是外籍留学生,我们都应精研专业知识,掌握多语种与多元文化传播技巧,培养敏锐的国际视野。国际传播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情感与价值观的深度交流。我深感荣幸能在中国亲身体验这一切,并希望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中国故事,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精准传递给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这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