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公开课系列报道——
广播电视写作之新闻人的自我修养
10月14日下午,在新闻传播学院有一场“课程思政”公开课《广播电视写作》要录制。信息技术中心的王仁睿老师提前两个小时来到一教楼,考察了教室环境;并且来到广播电视系办公室,找到这节课的主讲教师侯微老师,确认了课程环节和话筒需求。最近两周,穿梭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录制着各种语言的课程,是他的工作常态。
课程开始前15分钟,新闻传播学院教学秘书孙瑾老师为每位同学发放了课程反馈表。这张表格是教学副院长严怡宁为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专门设计的,尤其关注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以及德育效果。除此之外,配套的海报和预告推送早在两天前已经发布在学院微信公众号“薪火相传”。
课程开始前5分钟,三位听课专家已经在教室后排落座,手里拿到了《广播电视写作》课程的教学日历。沈雁老师来自英语学科,是学校本科教学督导;诸廉老师来自新闻传播学科,是学院主管外事的副院长;胡正明老师来自学生工作办公室,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这样的专家组合也是学院为“课程思政”系列量身定制的。
14点50分,课程准时开始。本节课的主题是新闻人的自我修养,侯微老师从品质新闻讲起,从专业性、价值观和创造力三个层面阐述了主题。侯老师的授课比较注重结构和节奏:回顾前面的课程内容;通过提问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引用最新的案例来导入课程;总体介绍新课的脉络再逐一展开;将理论、历史和实务融合在一起;将思政元素渗透进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在侯老师看来,课程思政的意义有两重:第一重,来自课程内容,尤其对于新闻传播学科来说,价值观和道德感应该成为每一节课的底色;第二重,来自授课这件事情本身,立德树人的前提是以德施教,教师态度端正尊重课堂,才能对学生产生最积极的影响。
课程结束之后,听课专家和侯老师交流了教学方法和课堂效果。在场的同学把反馈表交还给了教学秘书。有同学认为,公开课的形式是一种双向促进,一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注度。也有同学表示,把思政元素融合进专业课程还是很有必要的,立足于社会现实开展道德教育,非常有意义。他们的评分和建议将经过汇总,提交给学校,转达给授课教师,并作为教学档案留存。
此次《广播电视写作》课是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新闻传播学院的第一场。作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单位,新闻传播学院的思政公开课总计安排了五场,第一场在2019年春季学期已经完成,接下来的三场公开课分别安排在10月底、12月初和2020年春季。
“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建设工作,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学期各院系公开课总计将开展28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