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巴黎调研暨背包记者团分成三路开展活动。曹帅老师带领两名成员再次前往贝尔西体育馆,实地考察奥运场馆设施赛后的去向。比赛结束的第二天,体育馆内已经开始拆卸,工作人员正在搬运篮球架。据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部分篮球架将被拍卖,一些将捐赠给合作组织用于其他比赛,剩余的则会作为公共体育设施,提供给市民日常使用。
随后,团队走访了莎玛丽丹百货公司、韦特斯特菲尔德论坛购物中心和拉法叶百货的奥运纪念品商店。随着奥运会落幕,这几家商店也即将关闭,许多热门款式的纪念品已经被抢购一空。
在韦特斯特菲尔德论坛购物中心,商店货架大多已空,剩下的多为印有“France”、“Paris”和奥运标志的T恤。据店员介绍,这些T恤反而最受欢迎。该店将在一天后关闭,未售出的奥运纪念品可能会退回给供应商。
位于拉法叶百货的奥运商品店规模较大,商品种类丰富,购物的游客络绎不绝。店内配有中文标识,调研团队还发现许多中国游客正在购物。根据店员的说法,最畅销的商品是鸽子胸针和T恤,巴黎本地人则更偏爱与奥运相关的胸针。据说,佩戴一枚鸽子形的胸针,能够“驱赶”鸽子的粪便。这家店将在一周后关闭,剩余商品可能会以半价出售。
调研团队还考察了巴黎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地铁14号线。在贝尔西体育馆旁,每隔几米就有残疾人引导标志,并设有专门的上下车区域。Arena Bercy的指示牌上标出了附近几千米内的残疾人厕所位置,还附有二维码,提供适合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服务。
在卢浮宫,团队看到不少残奥会选手游览。一位伊朗残疾人游客表示,巴黎的残疾人服务和设施总体中等,很多场馆和博物馆为残疾人提供便利,例如轮椅租借服务和上下楼时的人工协助。然而,许多地方的无障碍电梯仍不够完善,出行仍有不便之处。
与此同时,林岩老师带领两名同学探访了巴黎著名的街头咖啡文化。他们走访了拉丁区和蒙帕纳斯区的多家历史悠久的咖啡馆,如Le Procope、La Rotonde、Café de Flore、Les Deux Magots、Le Dôme Cafe和Brasserie Lipp,重点聚焦波伏娃、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常去之地。最具特色的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自1887年开业以来,一直是巴黎左岸的热门去处,西蒙娜·德·波伏娃、萨特、海明威、加缪、毕加索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
花神咖啡馆的菜单上有一道独特的鸡蛋菜,据说这与战争时期食物短缺有关。当时,巴黎许多地方都难以获取新鲜鸡蛋,唯有这家咖啡馆一直供应,成为一种传统纪念。此外,团队还注意到,巴黎街头咖啡馆的顾客大多在聊天或发呆,几乎看不到使用电脑或手机的人,与上海咖啡馆中常见的“数字生活”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队调研成员前往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今年是中法友谊年,博物馆推出了“吉美中国年”系列展览。调研团队特别参观了中国单色釉瓷器展,展品包括来自南北朝至清代乾隆时期的约200件瓷器,展现了简素的美学概念。
同时,馆内还有出生于上海的设计师蒋琼耳的装置展《时间的容器》。她以中国石窟艺术和神话传说为灵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十二神兽雕塑,安置于博物馆顶部和外立面,并以中国红为外墙底色。
参观期间,许多巴黎游客在展厅内拍照,低声讨论。据工作人员介绍,巴黎人对中国瓷器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为这些瓷器极具美感。他还表示,红色是最能代表巴黎热情的颜色,并希望中法友谊长存。
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吉美博物馆的“中国年”活动将持续到奥运会后,并不断推出新展览。9月将举办明代金器展,展出来自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的精品金器。11月,博物馆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推出大型唐代主题展,带领观众走进千年前的盛唐长安。
通过这次调研,团队对奥运场馆赛后设施的再利用、奥运商品销售情况、巴黎的咖啡文化以及中法文化交流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探索更多问题:塞纳河畔的人们最爱做什么?中国汉服在巴黎的流行度如何?巴黎的残疾人设施是否真的便捷?答案正在进一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