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贯中外”的历史传承,培养全面发展的传播人才

发布时间:2024-07-24

 


202478日至18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项目(以下简称国新班)师生赴复旦大学参加思政与国情教育讲座。项目负责人郭可教授、班主任张春雨和国新班秘书沈澄宇与第二届国新班23名同学参加本次系列讲座。

本次思政与国情教育讲座持续10天,共计16场主题讲座。此外,上外及其他七所高校师生前往中共一大会址、上海浦东展览馆、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参访,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全面了解上海作为国际都市的现代化发展和未来规划。

18日上午,国际传播青年学子论坛暨思政与国情教育讲座结班式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举行。朱雪儿同学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新班发表主旨演讲,分享参与本次思政与国情教育讲座的心得,以下为发言稿全文。

 

国际传播的传承与发展

---参加2024年国情教育讲座有感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新班 朱雪儿

大家上午好!我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新班学生代表朱雪儿,很荣幸能在美丽的复旦校园代表上外国新班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外国新的师生向本次授课老师和参与策划组织本次讲座的所有老师、同学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正是你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再一次在薪火相传和学习交流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讲座伊始,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一届国际新闻毕业生周树春学长提到新时代国际传播融通中外是关键,不禁让我想起上外校训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殷殷叮嘱。相似的话语和内涵让我深刻体会到上外国新深厚的历史传承。198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了第一个复合型专业国际新闻。从那一刻起,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成为了上外新传学子的使命与追求。40年后,我们国新学子在这里聆听周老师的讲座,准备好从周老师等前辈手中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这一刻开始,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际传播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传承。

周树春学长在第一讲中指出,当前中国的国际传播面临最好时期最大压力并存的形势。站在时代的方位坐标上看,中国这四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给美西方几百年形成的优越感带来了认知冲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给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带来了观念冲突,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崛起给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带来了地位冲突。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如何从世界新兴强国发展为传播大国,如何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如何在解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这不仅是在国际社会中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漫长路径,也正是每一个国新学子需要思索传承并坚定不移地去探求学习的道路。

在近10天的学习中,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学者和国际传播的实践者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例如,抓住互联网革命的机遇,打造我国的国际传播媒体矩阵,坚守新闻真实,提升我们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传播中,多讲实践与微观故事,少讲理论与宏大场面;多讲事实与反思,少讲满话与空话;既体现中国本土性与区域性的特色与差异,又突出中国与世界的共通性、共情性与可沟通性。就如胡正荣老师所说,从中国当代价值与特色中,寻找世界意义,美美与共。做好国际传播,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代人的事,责任的火炬传到了我们手中,紧跟国家的需要和前辈的脚步是我们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思政和国情教育是国新学子不可或缺的一堂课。正如多位老师授课所强调的一样,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只有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家国情怀,知内知外,才能真实、客观、公正的传递中国声音。多语种+国际传播是我们上外的优势,也是我们能够通过考核进入国新班的原因,但广泛的知识面和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深入的了解也是不可忽略的重点。在以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讲座中,老师讲述了她在真实的场景中,如何利用她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追根溯源,有力地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相关情况的关切。这些实例都清晰表明,只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历,才能避免陷入口水战,精准、有效帮助国际受众理解中国。这对我们未来持续性自我学习和实践提出了要求。

生活在上海这座既有红色基因又有浓厚国际化氛围的城市,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对传播党史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努力与成就。作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学子,我们将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立足上海、立足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促进全球的理解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