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张若楠:韩国流行文化对美国的“软外交”影响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03


527日下午,新闻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前沿系列讲座在1教楼1254室展开新的一讲。本次讲座的嘉宾是美国罗林斯学院传播学助理教授张若楠老师。张老师的研究方向为社交媒体用户心理及营销策略,网红市场经济,以及人工智能传播的应用和影响力,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讲座伊始,张若楠老师以韩国流行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为例切入,强调了社交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名人效应、吸引力、信任度和依赖性是在社交媒体中获得影响力的四个重要因素。然而,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语言隔阂是否会阻碍流行文化影响力的形成呢?基于这个疑问,张老师引出了自己就韩国流行音乐文化消费行为所做的一项量化研究。

张若楠老师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即使在明星和粉丝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跨文化准社交关系是可以形成的。即使粉丝不能直接听懂明星说的语言,也可能对他产生某种长期的稳固的喜爱情绪,并因此对该明星推广的文化产生认同、推广的产品产生购买欲。在媒体中接触韩国流行音乐文化的频率越高,越可能使受众形成对韩国偶像明星的准社交关系,后者又有助于提升受众对韩国这个国家的好感,甚至产生积极的行动,如购买韩国产品、在现实中交韩国朋友、主动学习韩语等。

与此相对的,准社交关系的瓦解则可能伴随着偶像明星形象的崩塌,也就是当下网络平台中常说的“塌房”。围绕明星“塌房”的主题,张若楠老师做了另一项量化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张老师发现,在社交媒体中获取某明星“塌房”的相关信息后,主动进行独立思考和查验事件真实性验证的用户更可能会长期或永久避免购买该明星的代言产品,而未对塌房事件深入思考的用户则更倾向于对该明星进行谴责或抵制,但因此并不会永久改变和该明星相关的购买习惯。此外,网络意见领袖在明星“塌房”事件中可能会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增加用户谴责“塌房”明星甚至抵制其代言产品的可能性。

讲座最后,张若楠老师与在场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她谈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看待社会现象的角度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并鼓励同学们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寻找科研的方向。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