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邀请复旦大学潘霁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带来题为《穿梭理论经验间——研究的问题意识在哪里》的学术讲座,就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为同学们做了深入浅出的分享。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沛芹教授主持,潘霁教授从研究问题的性质,理论视角选择,经验与理论的对接等方面探讨了什么是研究问题。
首先,潘霁教授表示,研究问题或假设须可证伪。他犀利地指出议论文与论文有本质区别,议论文往往用经验材料证明既有观点,这种论证过程也非学术研究。之后,潘霁教授提出,好的研究问题需要有稳定的理论视角。他向同学们解释学术经验场需在理论烛照下方能清晰显现。理论是区别于现实生活的抽象概念系统,指向一种规律或秩序。现实世界的经验往往纷繁复杂,必须从抽象的理论出发,才能对复杂的经验有全面的把握。
此外,研究问题应当与经验现实问题或争议呼应。潘霁教授指出部分学生论文存在理论吞噬经验的问题。此类论文看似有模有样,实际只是将经验问题“削足适履”直接套入特定的理论模板展开,极大缩减了经验问题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具有理论视角并关切经验的研究问题,本身就会指向与之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在混合研究中,不同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且问题和方法之间理应为逻辑上层层递进关系而非简单几个研究的并列。
随后,潘霁教授向同学们解释了研究问题从哪来。他指出再小的field也能挖掘出巨大的意义。研究问题的探寻和想象力激发需要在纵横交叉上着手。横向上,需要研究者对于当下的社会经验现实,主导的文化社会结构加以反思,了解自己研究的现象和人群所处的位置。纵向上可以将问题放入历史视野来进行打量。很多研究问题产生于重新理解或反思大家习以为常的假设或实践,将熟悉现象的陌生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对经验从新的理论视角进行解释、给出新的理解以及发掘隐藏的意义。
潘霁教授还对理论贡献的内涵作了解释说明。他指出,学术论文从理论出发对经验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应当回到理论上,抽象出与理论进入时有所差异的命题。潘霁教授用结构图清晰地向同学们展示了理论的构成:前设、概念、概念间联系,对概念关系的偏向性解释、以及特定的适用范围。根据理论的构成,理论贡献包括扩充适用范围;发现一个理论与另一个理论之间的联系; 对概念之间的联系作出新的解释,或定义一个新的概念。
最后,潘霁教授强调在寻找研究问题时,不能只通过埋头阅读文献发现研究问题,还得深入到经验领域中观察,发现有争议的、有价值的研究点。理论吞噬经验的具体性或用经验的琐碎来代替理论都难以产生有趣的问题。学者应当穿梭于理论和经验之间,寻找二者的契合点。
潘霁教授结合一系列例子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何为问题意识、如何找到研究问题。通过他的讲解,同学们对研究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寻找研究问题的有了更明晰的方向。现场掌声雷动,讲座在融洽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