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在上海大学行政楼报告厅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织师生观看讲座直播。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党委书记、著名文物考古学者段勇主讲,主题为“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文物中的中国”。
一、从“文物”到“文化遗产”:一个概念的演进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唐代杜牧此句可谓最早贴近现代含义的“文物”表述。从“文物”到“文化遗产”的概念演变,实则反映了国际共识的深化。上世纪50至70年代,国际公约多使用“文化财产”一词,可能受日本“文化财”概念影响;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文化遗产”因其更契合文物所蕴含的传承与弘扬内涵,迅速成为国际主流表述。
2003年联合国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次年即加入。由于传统“文物”概念难以涵盖非遗内容,2005年国务院文件首次以“文化遗产”统合“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正式确立。这一演进不仅拓展了保护范畴,更彰显了文化传承理念的深化与完善。
二、中国的文化遗产家底:从青铜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厚,体系完整。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全国拥有60项世界遗产、505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超过7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7046家博物馆中珍藏的1.08亿件国有可移动文物,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段勇详细介绍了各类代表性文物,其中,司母戊鼎、何尊等青铜重器,太阳神鸟金饰等珍贵文物,以及距今5500年的彭阳青台丝织品等,都是文明进程的重要见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构成绚丽图景。我国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3610个子项,涵盖了民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多元领域,展现出活态传承的文化生命力。
三、文物遗产前沿话题:热度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们正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遗产热”。故宫60元门票被炒至1600元,上海博物馆古埃及特展一票难求。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新增200多家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达14亿人次。然而这一热潮呈现明显的“三七开”现象——仅30%的文博机构门庭若市,70%仍门可罗雀。
全球变暖导致西北沙漠地区频发洪水,严重威胁着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这些历经千百年幸存至今的珍贵文物,正面临着全新的保护难题。
在流失文物回归方面,我国仍是世界上主要的文物流失国之一。据统计,约有1500万件中国文物在国外收藏,其中150万件为非法流失。段勇特别提及了唐鸿胪井碑流失文物,这件见证东北地区纳入唐朝管辖的重要文物,被誉为“头号流失国宝”,其追索工作具有重大历史和政治意义。
段勇指出,我们需要明晰文物历史传承的复杂性以及目前法律公约的局限性,共同构建兼顾历史和现实的公平正义。
四、高校责任:构建文化遗产学的当代使命
面对丰富的文化遗产,段勇提出高校应承担三大责任:培育完整文化遗产观,促进文化遗产在内涵、时间、空间维度上的相互联系与转化;积极传播全生命遗产文化观,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变相永生”;构建“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推动这一新兴学科的全面发展。
在讲座互动环节,有学生提问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物遗产中进行选择,段勇建议“从身边文化遗产开始入手”。谈及上海的文化建设,他指出上海具备良好的文物展览生态和数字化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整合全国资源,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文化遗产承载着辉煌灿烂、特色鲜明、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中华历史文化,印证着神州过去的文明荣光,参与塑造着今日民族的复兴气象,启迪着中华巨轮驶向未来星辰大海的航向!
学生心得
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马颢宸:
本次聆听段勇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与中华文明传承”的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段书记从国际视野出发,系统阐述了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创造力。
讲座中关于文物的礼制意义、文化景观的生态智慧以及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阐释,使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文化传播者的责任。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我应立足学科优势,探索如何通过新媒体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活起来”。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强化了我践行文化自信、服务文化传播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刘心悦:
我们往往将传统文化视为一个需要被“保护”和“搬运”的客体,而不是一个可以持续生长、并与现代生活对话的主体。这导致了:一、形式主义:我们热衷于复原汉服的形制、茶道的流程、古建筑的榫卯,却可能忽略了汉服背后“衣冠上国”的礼仪与气度,茶道中“和静清寂”的修养与心境,古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匠意。二、创新不足:我们将传统文化供奉在神坛上,认为其高深莫测、不容改动。这使得传统文化智慧无法回应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现实问题。
那么,什么是最有效、最有生命力的传承路径?
实现从“文物保护”到“文化转译”与“生活融入”的范式转变。最有效的路径,不是把古人留下的答案背下来,而是学会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来解答我们今天面临的考卷。
具体来说,这个路径应该是以“现代生活为土壤,以创造性转化为方法”。
1. 讲座与博物馆教育:从知识灌输到思想启发
不止于是什么,更要探讨为什么和与我何干。在讲解“格物致知”时,不应只说这是《大学》里的一句话。可以将其与科学史上的观察、实验精神相联系,甚至可以引导观众思考:我们如何用“格物致知”的态度来研究一个社交媒体现象,或者解决一个工作难题?让观众意识到,古人的智慧是一种可迁移的思维模型。
创设“体验式”场景。博物馆不应只是陈列文物的仓库,而应是激发思想的场域。可以设置一个体验区,让人们亲手触摸仿制的文物材料,感受古代的工艺;或通过VR技术走进《清明上河图》,亲身感受宋代的市井生活,理解何为“雅俗共赏”。
2. 新媒体技术:从“信息传递”到“情感共鸣与情境构建”
打造“可感知”的文化IP,运用纪录片(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叙事风格)、动漫、游戏等形式,将文物及其背后的精神人格化、故事化。让商周的青铜器不再是生锈的物件,而是一个个经历过战火与祭祀的“老兵”,它们身上铭刻的文字,就是他们的“独白”。
构建沉浸式文化空间,利用AR/VR/M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人们“置身”于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之中,感受王羲之等名士的旷达;或“行走”在唐代的坊市间,理解“中和”之美如何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总的来说,最有力的传承,是让传统文化从“知识点”变为我们看待世界的眼镜,博物馆的展品变为我们生活的配方。当我们开始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来选择衣食住行,用格物致知的精神来对待工作和爱好,用“中和雅正”的审美来装点生活和滋养心灵时,传统文化才真正完成了它的现代转化,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
这条路任重道远,需要文化工作者、教育者、设计师以及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感谢您提出这个如此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有机会一同思考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