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角预告 | 数据、田野与对话:全球传播的新世代洞察

松江校区一教楼232智慧教室

发布时间:2025-11-13

 


在全球传播格局深度重塑的今天,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我们既需要深入现场的细腻观察,也需要面对海量数据的冷静剖析,更离不开跨越文化壁垒的真诚对话。如何通过田野调查捕捉流动的真实?如何借助数据工具解码复杂的舆论?又如何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构建新的传播叙事?

 

本场学术汇报将以“数据、田野与对话:全球传播的新世代洞察”为主题,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背包记者团与学术研究团队,分享他们远赴匈牙利、希腊的田野发现,呈现他们关于平台社会、意识形态话语的数据分析,共同探讨全球传播图景中的前沿议题与实践思考。

 

本场学术角由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是学院新格局·新传播·新服务——新闻传播学本科生高水平研究分享活动的第场,诚挚欢迎各位同学积极参与!


 

活动信息

时间

1119日(周三) 1300-1430

地点

 

 

活动议程

主持人开场及活动简介

报告一:全球南北方社交媒体影响者在“中美芯片战”话语中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研究

报告二:宠物医院智联云:宠物医疗服务及管理云平台

报告三:匈牙利田野调查:教育、经贸、艺术领域的中国-中东欧传播互鉴

报告四:文明对话与田野书写:中希文化传播的当代表达

现场提问及互动

点评嘉宾评阅与总结

 

汇报主题

 

全球南北方社交媒体影响者在“中美芯片战”话语中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研究

汇报人

张兆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2级本科生

史米乐 新闻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

摘要

在全球技术博弈背景下,社交媒体成为意识形态竞争的重要平台。本文基于807条来自X平台(前Twitter)的帖文,以中美芯片战为案例,运用汤普森意识形态机制理论与批判话语分析法,系统比较了全球南北方社交媒体影响者(SMIs)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研究发现,全球南北方在意识形态运作机制上均以“分散化”与“合法化”为主,显示出强化冲突与正当性建构的双重叙事逻辑;而在具体话语策略层面,两者也体现出一定共性中的差异。个案分析进一步揭示,SMIs的话语策略偏好受到其地缘政治立场与专业背景的深层嵌入性影响。本文揭示了全球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区域性话语分化,为理解全球传播格局中的权力运作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与分析视角。

 

 

宠物医院智联云:宠物医疗服务及管理云平台

汇报人

徐子贤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3级本科生

唐诗颖广告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

摘要

我国宠物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与迫切需求。《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其中医疗消费占比高达28%。然而,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行业发展质量的滞后形成鲜明反差。

在宠物医疗市场“资质模糊、服务黑箱” 的痛点背景下,宠物医院智联云平台倡导“服务透明化”,将服务信息从 “隐性” 转为 “显性”,从 “单向输出” 变为 “双向互动”。本项目是基于 Flask 框架开发,集成用户管理、预约管理、医院管理、AI 问诊、志愿者管理及救助管理六大模块,系统采用模块化架构设计,通过 RESTful 口规范实现前后端解耦,搭配 MySQL 数据库与 Ollama AI 模型,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预留功能扩展空间。

 

 

 

 

匈牙利田野调查:教育、经贸、艺术领域的中国-中东欧传播互鉴

汇报人

张乃文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2023级本科生

马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2023级本科生

摘要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匈牙利调研报道团于202510月启程。本次背包记者团由新闻传播学院老师郑闯、高凯带队,本硕博共13名学生参与,赴匈牙利开展为期8天的田野调查。团队前往布达佩斯与塞格德两座城市,围绕中匈教育、经贸合作、文化艺术、影视传播、汉语教学与华人社区发展等议题,深入走访当地高校、中资企业、艺术馆、文化机构等,与匈牙利各界人士展开座谈交流,完成多语种新闻采写与国际传播实践,全方位呈现中匈交流的多元图景。

 

 

 

 

文明对话与田野书写:中希文化传播的当代表达

汇报人

高敏奕广播电视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

娜迪热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2022级本科生

杨柏芸广播电视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

张兆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2级本科生

摘要

202510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希腊背包记者团”一行17人赴雅典与塞萨洛尼基,围绕“中国与希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主题展开为期一周的跨文化调研实践。本次调研由樊娟、严怡宁、吕楠三位教师带队,学生团队在指导下分组开展田野走访与报道任务,结合新闻采访与人类学观察,探寻希腊社会的多维图景。三组成员分别走访咖啡馆与夜生活空间,记录希腊人社交习惯与对中国的印象;关注“十三小时工作制”“恶魔之眼”等议题,解析劳动政策与文化符号的当代表达;走进古市集与工坊,实地探访神话与传统工艺的当代表现。调研成果包括多篇图文报道与短视频作品,部分成果已在学院微信公众号与网站发布,部分成果计划投稿至主流媒体平台,推动中希文明交流故事的多渠道传播。

 

 

 

 

点评嘉宾

 

许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邓一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心理学、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商务沟通。曾在第二十一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上宣读论文。拥有三年海外工作经历,曾受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委派,赴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任教,担任中方教师。长期从事跨文化实践与学术研究,专注于跨文化交际的心理机制与文化传播效果的探究,关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沟通策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化与促进。

 

陈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球传播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国际舆论与媒介话语,曾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安徽大学等举办的学术会议,并获得奖项。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