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承办的“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光学大楼3楼报告厅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织师生观看讲座直播。本次讲座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刘仪俊主讲,主题为“长江文化源远流长活力强劲”。
一、以江论国情:从“长江之治”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逻辑
长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流,承载着全国44.2%的人口与47.7%的GDP,是国家经济命脉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曾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本次讲座中,刘仪俊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阐释了“长江之治”的时代内涵。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等地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优先原则,充分说明“长江之治”的重要性与关键性。长江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是一条政治之河、经济之河、文化之河、生态之河,集中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二、以史溯文明:从长江文化看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刘仪俊老师以“文化长江”的宏大叙事为切入点,生动展示了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历史贡献。他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孕育了农牧文化、器物文化、南方流域文化、舟楫文化、商道文化、水善文化、民族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多元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从炎帝神农氏的稻作文化到袁隆平院士费尽心血培育出的“超级稻”,刘仪俊指出长江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充分延续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与生活智慧。此外,他还特别展示了长江的八大支流、包括三峡大坝在内的恢宏水利工程 、如大禹等治水英雄的鲜活故事 ,以及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生存哲学。他认为,长江文明是一部流动的文化史卷,既涵养了物质文明,也塑造了民族精神。
三、以脉观未来:江河合流中的国家叙事与时代担当
《管子》中记载:“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在讲座最后,刘仪俊老师从历史纵深中探讨了长江与黄河文明的交融共生。从炎黄二帝的涿鹿之战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从抗日烽火中的“保卫黄河、保卫长江”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江河同治”,中华文明的两条大河源流始终在危机与重生中相互支撑、共生共荣。刘仪俊老师提到,江河文明的互补与融合,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孕育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精神源泉。
了解国情,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精神浸润。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在国情教育中培养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自觉,将个体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争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定力的青年新闻人,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
学习心得
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张雯婷:
本次《长江文化源远流长,活力强劲》主题讲座,从自然与文明的双重维度解读了长江的价值。刘汉俊老师指出,长江是自然的造化、力量的产物,它不仅塑造了独特的自然地貌,更孕育了绵延不绝的长江文明。这一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同时,讲座强调了上海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龙头地位,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江情”: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要责任,将长江的生态保护与文明传承提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长江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文明基因的精神纽带。刘老师点明了其双重核心价值:作为“母亲河”,它孕育了长江文明,其五大特性是中华文明的生动缩影,是我们理解民族根脉的关键;作为“发展支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正将文化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印证了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保护中华水塔”的嘱托,则提醒我长江的活力既源于自然馈赠,更依赖人类的守护,唯有保护好其生态本底,才能让长江文化的“火力”持续强劲,让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扬。
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吴蕾:
本次讲座以宏阔的视野,深刻阐释了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令我深受启发。讲座不仅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生动解读,更与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呼应。
长江,不仅是一条地理的河流,更是一条承载了数千年文明历史、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多元一体的长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创新创造。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更是活在当下、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尤为重要的是,讲座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内在逻辑。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绝不能仅仅是经济的单兵突进,更应是经济与文化协同并进的“双轮驱动”。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能够为沿江各省市的协同合作提供强大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动能,实现从地理“连接”到经济“畅通”,再到文化“融合”的升华。
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激活像长江文化这样的优秀传统资源,让其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新的强劲活力,从而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