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媒学院承办的“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成功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织2023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同学在区域国别大楼504教室观看讲座直播。本次讲座由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市发改委原一级巡视员王思政主讲,主题为“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
讲座伊始,王思政从历史与国际关系的角度切入,介绍大文化发展的背景。他详细梳理中国发展脉络,并分析了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发展的外部挑战。他指出,美国长期实施战略防备政策,并以欧盟及俄罗斯、印度等国与美关系为例,说明当前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他强调,在这一背景下,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中国需要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多元经济体系来应对变局。
接着,王思政以世博会、奥运会等国际盛事为例,阐述了大型活动对国家和城市文化转型的推动作用。他提到,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文化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并通过巴黎、东京等其他国家举办大型活动的案例,说明此类活动如何助力城市塑造国际文化形象、推动文化消费升级。
随后,王思政对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和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王思政重点分析了当前文化产业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并提出了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强调必须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三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多个案例,王思政阐释了“大文化”产业如何通过空间创新和场景再造,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他提出,“大文化”消费空间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场所,而是融合了文化、体验、社交的新场景。
王思政还对于当下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力的现象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他指出,目前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不断上升,商业、旅游、文化、体育、展览的边界正在模糊;同时,国际上新出现的将大型运动场馆与商业娱乐综合融合的模式备受年轻人欢迎。王思政还重点提到了当下在传统经济学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流行于年轻人之间的“情绪价值”这一概念。他举例说明,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乐高、盲盒等,很多时候并非为了实用,而是因为“喜欢”,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种“情绪价值”是无价的,能够产生巨大的消费动力。而品牌则应抓住这一“动力”,通过不断推出新版本、新系列,持续激发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形成持续的消费热潮。
最后,王思政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提出了建议,核心是文化要自信地“走出去”,并创新推介方式。上海的“契约精神”、“产业文化”和“规则意识”是其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独特优势,也是当年吸引众多国际级活动落户的重要原因。王思政认为,未来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不应只是照搬传统,而应当进行创新于融合。他以艺术家徐冰的“英文书法”为例,说明这种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创新艺术,在国际上被认可为“中国的创新文化”,成功地实现了文化传播。他还强调,要学习研究新加坡等国的城市治理与品牌塑造经验,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和吸引力。
面对复杂国际形势,王思政总结提出,中国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通过“五年规划”等科学决策机制,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他勉励在座学子把握大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共同助力上海与中国未来的文化繁荣。
本场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王思政剖析的“大文化产业”蓝图,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了“文化+”所带来的跨界融合机遇。同时,讲座中丰富的案例,如“情绪消费”、“场景营造”与“文化出海”,正是新媒体时代传播学的核心命题。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未来不仅要当好“传播者”,更要成为“创意者”与“策划者”,学会为产品注入故事,为空间营造话题,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