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春镀“四力”(一):“小事不小”,触摸最真实的社会脉搏

发布时间:2025-10-23

 


2025年新闻传播学院部校共建“四力”实践活动实习成果分享

 

2025年暑期,新闻传播学院部校共建大学生暑期“四力”实践活动如期开展,本研共计17名同学怀揣着新闻理想踏上征程,前往上海各区融媒体中心开展实习实践,持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争先产出优秀成果、积累宝贵经验。新闻传播学院将推出系列特辑,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的故事与感悟。

 

薛孟岳2023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松江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

本次“四力”实践,我任职于松江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我的日常工作是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民生服务、农业经济、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琐碎小事”。曾几何时,在学校课堂上、书本里学习新闻学理论时,我曾为那些宏大的国际传播理论着迷,我的新闻偶像是邵飘萍、梁启超那样的站在时代巨变的风口浪尖,为国家变革发声的人,我以为这样才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所以实习开始之初,我曾为采访内容的琐碎而产生心理落差感。

但在经历一次次的采访后,我逐渐意识到:小事并不小因为基层冷暖、社会微光往往藏于这些琐碎之中,通过报道民生问题、政策落地细节或百姓日常困境,我触摸到最真实的社会脉搏,也逐渐体会到这份工作真正的重量——“民生无小事”

记录服务细节传递民生温度

七月的上海,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滚滚。然而,当我一走进九亭镇爱心暑托班的教室,一股清凉便扑面而来——室外是灼人的高温,室内却只有空调送出的徐徐凉风,夹杂着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以及孩子们轻轻翻动书页的悦耳声响。在这片舒适的环境中,志愿者们的付出是无声却无处不在的。

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半蹲在课桌旁,耐心地指着书本,为一名蹙着眉头的小男孩讲解题目,她的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眼神却无比专注。在教室后方,另一位志愿者细心地将一瓶瓶矿泉水递到孩子们手边,轻声提醒着多喝水。他们的身影穿梭于课桌之间,时刻关注着每个孩子的需求,确保这份清凉与安宁持续整个下午。

“进入太空的动物们”主题讲座中,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参与课堂互动。当老师提问时,一只只手臂如林般举起,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在这里,没有骄阳下的焦躁,只有安心学习的静谧与热烈交织的课堂氛围。

这不仅仅是一个看护场所,更是政府为双职工家庭送上的一份实实在在的民生保障。它解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也让孩子们在炎炎夏日里,拥有一段安全、充实且快乐的成长时光。志愿者们的点滴汗水,最终都化作了滋润童心的甘泉,默默传递着城市的民生温度。

 

见证军民情深搭建情感桥梁

当我参与报道“松江区开展驻区部队女性现役军人探访企业活动”时,我想的是:如何能让更多人看到松江这片热土上军民一心的动人画面?30余位女军人代表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开启了本次探访之旅。

在科研实验室里,一位女军官仔细聆听着科研人员介绍生产工艺要点,那专注的神情展现出新时代军人既懂军事又关心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在生产车间,现代化设备有序运转,女军人们沿着参观通道缓步前行,不时驻足观察。一位年轻的女军人对自动化生产线表现出浓厚兴趣,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良久。这种跨界对话,正是军民融合最生动的体现。

图为拍摄松江区驻区部队女性现役军人探访企业活动

随后的产品体验环节,当女军人们试用企业产品时,我捕捉到她们脸上绽放的笑容。一位女军人轻声感慨:平时我们守护国家安全,今天感受到的是社会对我们的关爱。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立即记录在采访本上。

这次采访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报道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桥梁。通过记录本土民族企业的拥军行动,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在松江,军民鱼水情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次次真诚的互动中。这种正向循环,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响应应急需求守护农业生产

台风“竹节草”来临的前一天,当我扛着摄影机和话筒站在叶榭镇农田的蔬菜大棚里,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粮食安全”这四个字的分量。曾经,台风天对我而言只是窗外呼啸的风声和手中温热奶茶的惬意;而今,当我亲眼目睹农业工作者在风雨来临前的奋战,才深知每一份餐桌上的安稳,都离不开这群人的默默守护。

我踩着泥泞的田埂,看到村民们正争分夺秒地进行着两项关键工作:抢收成熟的果蔬、加固农业设施。在大棚间,村民们熟练地捆绑压膜线,用力绷紧棚膜,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常年积累的经验。“这批番茄再晒两天太阳会更甜,但台风不等人啊。”一位正在抢收的农户抹了把汗,手下采摘的动作却丝毫未停。他朴实的话语里,透着对作物的珍惜与对自然的敬畏。抢收加固大棚的各环节衔接有序,仿佛在进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在田间沟渠旁,另一组村民正俯身清理淤泥和杂草。农技人员告诉我,排水通畅是应对台风的关键,任何一处堵塞都可能造成大面积积水。他们仔细检查每个排水口,确保万无一失。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正是保障农业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当我跟随农技人员走访各个合作社时,他们传授的防灾知识具体而实用:“首先要清理渠底,避免积水;其次要检查棚膜是否完好,棚门是否紧闭;电路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这些经验之谈,凝聚着无数次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智慧。

这次采访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笔触应该更多地对准这些默默耕耘的守护者。他们的汗水与付出,维系着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作为记录者,我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你我在台风天享受的那份安宁,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守护者在风雨中换来的。

 

关注基础建设服务百姓生活

当大多数人在享受暑假的闲暇时光时,有一群人正顶着烈日为城市“血管”焕新而奔走。20258月,松江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我来到天虹二村施工现场:清晨八点的工地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挖掘机的轰鸣声与金属管道的碰撞声交织,工人们正操作设备进行沟槽开挖。

盛夏的热浪裹挟着尘土扑面而来,一位老师傅边擦拭汗水边告诉我:“暑假是施工黄金期,学生放假、用水相对规律,我们要抓紧这两个月完成主要工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工人们独创的“微创手术式”施工法。为减少对居民的影响,他们采用“新旧管网同时通水切换”技术,将停水时间压缩至2小时以内。年轻的技术员指着正在热熔连接的聚乙烯管道解释:“新管材寿命可达50年,内壁光滑不易结垢,以后大家的水质会更好。”

在高温环境下,工人们依然严格遵守“当日开挖、当日回填”的原则。我看到他们额头的汗水不断滴落在管道上,瞬间蒸发,但手上的动作始终精准有序。这种敬业精神让围观的一位居民感慨:“虽然施工暂时带来不便,但想到以后用水更安心,我们都特别支持。”这次采访让我看到民生工程的温度。7500米管道的更换,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更新升级,更是政府对百姓生活品质的承诺。

当我在施工现场记录下工人们被汗水浸透的背影时,终于明白:真正的暑假,对于这些城市守护者而言,是用汗水浇灌城市未来的季节。作为记者,我们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看不见的工程”。正是这些在酷暑中坚守的劳动者,用他们的劳动换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便利与安心。 


通过本次实践,我第一次以全新的视角凝视我脚下的这片土地,用我的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的真实温度,亲眼见证着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用笔端传递松江区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想,这也是新闻教育的意义所在:学校以理论知识为我构筑的新闻理想是一片星辰大海,告诉我为何出发。而实际工作中的细节则是通往这片星辰大海的舟楫,告诉我如何到达。真正的杰出新闻人,往往是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最宏大的理想,恰恰需要最微小的细节来支撑;而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也正因有了新闻理想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照耀,才显得意义非凡。未来,我愿继续扎根基层,于细微处倾听时代脉搏,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记录者。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