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塞萨洛尼基酒店房间里键盘声不绝于耳,上外希腊背包记者团的同学们正专注地整理着数日来的采访素材。11日,团队再次走上街头,为即将完成的新闻作品进行最后的镜头补拍。这场为期八天的田野调研即将画上圆满句号。
深入调研:三组并进见证文明交融
在7日至9日的全天候调研中,三个小组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索希腊社会:
第一组同学走访了雅典与塞萨洛尼基的多家咖啡吧。在雅典的传统咖啡馆,同学们向店主学习了希腊咖啡的独特烹煮方法。在塞萨洛尼基滨海大道的酒吧,记录了当地人对夜间社交生活的理解。通过对店员、顾客的深度访谈,团队收集了关于希腊人对中国印象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解两国文化差异提供了鲜活素材。
第二组同学以多元视角深入观察希腊社会,先后完成三项主题调研:通过走访商铺与大学,记录“十三小时工作制”对各界的影响;深入跳蚤市场与手工作坊,探寻“恶魔之眼”传统符号的现代转型;考察本土美妆店铺,梳理希腊护肤品“纯净自然”的产业特色。三项调研从公共政策、文化传承到产业创新,共同构成了对当代希腊社会的立体解读。
第三组同学围绕希腊传统文化符号展开调研,走访手工艺人与历史遗迹,完成“橄榄木下的专访”系列。团队在雅典古市集记录传统工艺现状,在苏格拉底与孔子像前进行文明对话,将书信往来发展为面对面交流,通过实地走访呈现了神话、历史与当代社会的碰撞。
收获与成长:在田野中理解新闻本质
通过深入雅典和塞萨洛尼基,我们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用相机记录当地人的生活。我很高兴可以看到除游客之外的另一面,了解这座千年古城中Z时代的思想,为中希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邱凡
在希腊的田野调研中,从街头巷尾的真实交流到文化与生活的鲜活碰撞,我作为新闻传播学子跳出课本触摸到了调研的现实温度,也对专业的实践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葛今悦
七天里,我们用新闻人的方式与世界相遇,与世界相识。透过镜头与文字,我们记录下街头巷尾的细节,也在跨文化的对话中不断追问与思考。
--张兆丰
在希腊的一周,我以镜头为笔,语言为墨,记录街角的风、咖啡的香和人们眼里的光。与店主、学生、旅人交谈的每一个瞬间,我都看到了生活的重量与温度,也更加感激新闻让我得以穿越语言与国界,触摸真实的人与故事的力量。
--刘立荣
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从黄浦江到爱琴海,跨越九千里的长途,街道和历史或许迥异,人情却相通。年轻一代共享同样的困惑,期待着一个人类间更团结互助的未来。镜头留下思考,背包装满回忆,别离不是终点,期待下次与瑰丽文明的相见。
--王诗怡
非常感谢能有这样宝贵的机会,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这次活动。在希腊的一周时间里,我深深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与友善——无论是耐心解答问题的咖啡店老板,还是主动指路的行人,都让身处异国的我们倍感温暖。地中海文化的包容性,在这些日常互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丙淇
很开心能踏上中希对话之旅,与老师、同学们一同探索希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希腊人的友好开放,以及他们对中国悠久历史与辉煌文明的喜爱——这或许是两个文明古国彼此珍视与欣赏的小小缩影。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我十分感激能拥有这次深入当地、实地调研的机会,也希望我们都能产出更优质的新闻作品。
--蒋嘉和
这一周,走过两座城,对话无数张面孔。作为广电人,每一次交谈都是珍贵的遇见,而这一次格外不同——在希腊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用镜头刻录时光,用话筒连接文明。当千年历史与鲜活故事在采访中交织,我触摸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模样。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场与文明对话的行走课堂。
--中山雲然
在希腊调研的这一周,我们走过街头巷尾,走进各式各样的小店,把镜头对准普通人,在交谈中走近彼此,发现我们共享着困惑、怀揣着共同的理想。非常感激这个机会,能以这种方式与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们建立深层羁绊。
--徐亦辰
在希腊调研的这一周里,我第一次以观察者与倾听者的身份,去感受一个陌生又丰沛的国度。在和希腊年轻人交流时,我发现我们共享着相似的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在此次调研中,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温度与人与人之间细微而真挚的连接。
--杨柏芸
在一周的调研过程中,我切身感受着雅典和塞萨洛尼基,观察发生在陌生国度的社会现象,发现希腊的独特之处,也找到希腊与中国的相似之处。非常感谢有机会能和希腊朋友相处,能够面对面地交流,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跨越文化的美好。
--高敏奕
从踏上希腊土地的那一刻起,我便以“观察者”与“倾听者”的双重身份前行。无论是卫城脚下的历史回响,还是咖啡馆里年轻人的理想畅谈,我都用镜头一一定格。这场旅程不仅让我看见世界另一端的瑰丽文明,更让我懂得,跨文化交流的本质,是用真诚读懂彼此眼中的世界。
--姚陈乐艺
这是一段奇妙的田野调研旅程。我们是背包记者,我们背着书包,带着相机,怀揣着新闻理想和对探索未知的憧憬,来到另一个文明古国。我被孔院笔友的情谊,被希腊人民的真诚深深打动。我们这一周的每一次采访和交流,或简洁或深度,都诠释着传播的意义。希望我们能有更多机会倾听不同的声音。也希望我们能将更多元的上外学生风貌,更生动的中国Z世代故事传播向更大更远的世界。
--娜迪热
这次希腊之行让我深切感受到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惺惺相惜,也体会到中希两国人民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我和我的朋友们跨越万里再次相遇,从中国到希腊,大家共同的热情与友善让我倍感温暖,我将永远铭记这片土地、我在这里走过的每一段路、以及所做的每一次调研与交流。
--顾梓谅
踏上归途:从田野到作品的转化
10月12日,背包记者团全体成员搭乘航班启程返回上海。行李中满载的不仅是采访设备,更是数十小时的影像资料、上百份采访记录与一颗颗被希腊文明温暖过的心灵。
接下来,团队将把一线调研转化为深度新闻报道、多媒体影像作品与专题调研报告,通过青年视角展现古典文明与当代社会的对话。这些成果将在校内公众号和各大媒体平台集中展示,让更多师生和社会人士感受跨文化传播的魅力。
此次希腊之行,是上外“多语种+新闻”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17名师生用专业与热情,在中希文明互鉴的画卷上,留下了属于上外人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