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上外匈牙利背包记者团根据前期策划选题,以分组探索的方式深入城市肌理。从文化艺术到历史沉思,从人文对话到城市观察,在多元体验中感知中匈人文交融。
文化浸润:音乐与光影间遇见布达佩斯
孙鸣伟等成员走进“世界最美咖啡馆”——纽约咖啡馆。“我们点了几杯经典的匈牙利咖啡,欣赏咖啡馆内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沉醉在乐队的优美演奏中,感受布达佩斯的百年咖啡文化。”张乃文等同学则在郑闯老师的带领下探访了李斯特故居,了解著名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的生平经历,感受音乐创作的魅力。陈挚走进匈牙利音乐之家博物馆,被交互装置营造的沉浸感打动,看孩童与成人一同在音乐世界里驻足。 高凯老师带领鱼思哲等同学参观调研被誉为“最美电影院”Urania 国家电影院,向负责人了解影院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与运营理念;与此同时,高凯老师还受邀前往罗兰大学电影系开展交流活动,与其电影系教师围绕专业特色建设、全球电影研究热点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议题展开探讨。
历史沉思:在遗迹中铭记与警醒
历史的重量,在布达佩斯的多个角落静静沉淀。徐叶等同学走进匈牙利大屠杀纪念中心,多媒体展陈与历史文物重现了那段黑暗岁月,触目惊心的场景让每个人对战争残酷有了更直观的认知,离开时大家带着共同的信念:“记忆,是为了防止历史重演。”
何欣怡来到多瑙河畔的鞋履雕塑前:“雕塑周围游人很多,大家基本上都沉默地驻足观看,反思战争为人类带来的灾难与不幸,也时刻铭记那段悲伤的历史。”她还前往共产主义雕塑公园,在雕刻艺术中漫步,读懂城市的过往。
人文对话:中匈交融的鲜活注脚
市井烟火里,藏着最真实的中匈互动。张星妍等同学深入当地生活:在“福娃中餐” 倾听老板的布达佩斯创业故事,在中西结合的煎饼店品尝创意美食;走进中央市场时,与做串珠的匈牙利奶奶闲话手工艺,又在古董店和店主深入交流工艺品的背后历史,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问题。
教育领域的对话同样温暖。杜文嘉等同学走进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与中文专业的匈牙利学生交流,听他们分享中文学习情况、课程内容、学习感受等,亲身感受中文教育在中东欧的落地生根。
城市观察:解码布达佩斯的空间密码
马坦专注于城市运行的“脉络”,系统调研了布达佩斯的城市交通,搭乘了四条地铁线和两条城郊线;同时走访普斯卡什竞技场、布达佩斯国家田径中心等四座体育场,解码公共空间里的城市性格。
夜幕降临时分,全体成员集结登车,向着赛格德出发。若说布达佩斯的一天是多元体验的拼图,那么每一块碎片,都在为我们理解匈牙利增添新的注脚。下一站,赛格德的故事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