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记者团”完成内蒙古采访任务

发布时间:2013-09-08

730,新闻学院“背包记者团顺利完成了为期一周的内蒙古采访任务。此次14名师生前往内蒙古采访是新闻学院探索“边走边写”实地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

“我骑着马儿过草原,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牛羊肥壮驼铃响,远处的工厂冒青烟”。走出课堂,背包记者团一行背上行囊,架上长枪短炮,边走边写。记者团深入内蒙古腹地,途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兰察布,就内蒙古风土人情和社会热点问题展开采访。

从抵达呼和浩特,看到苍劲优美的回鹘式蒙古文开始,大家就迫不及待的按下快门,构思起了选题,从机场到草原,从学生到成人,从汉族到蒙古族,同学们在不同地区考察蒙古语的使用现状,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献计献策。为了解传统的内蒙古菜窖,背包记者走进民居,参观地下蔬菜保鲜技术,寻访托克托县古云中酒的地下酒窖。看到草原周围巍然屹立的烟囱和戴着口罩上下班的工人,背包记者又不禁为工业化浪潮中的草原保护和游牧文化生存深深担忧。

在吴瑛、王慧老师的指导下,每天晚上的选题推进会是背包记者们最兴奋的时刻。“选角度、讲故事”成为头脑风暴的焦点,课堂教学被“师傅带徒弟”式的“手工作坊”所取代,新闻采写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与同学们的旅途所见、所闻、所感相融合。大家丝毫不觉旅途疲惫,有了白天的丰富素材,果然是下笔千言,一气呵成。

同学们还将此次采访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在托克托县民族中学就少数民族城镇居民使用新媒体情况展开调研,提高了媒介素养和对新媒体发展现状的认识。民族中学师生为背包记者们举行了联欢会,悠扬的歌声把大家送到了青青草原,沐浴着夏日凉风。顶碗舞更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软手抖肩碎步,步履轻盈、曼妙多姿。同学们也引吭高歌,为热情的民族中学师生献上了一曲小合唱。联欢之后,还为民族中学的同学们解答疑惑,讲述自己高考和大学生活的所思所想。

在为期待一周的行程中,背包记者团以“全媒体”思维,运用摄影、摄像、录音等方式记录采访过程,综合运用人人网、新浪微博、微信公共平台、腾讯微博全程直播内蒙古之行,创作出了很多富有活力的原创作品。截至目前,《内蒙中西部的四张脸》、《舌尖上的内蒙古》、《观昭君墓随想》等作品已被《解放日报》官方网站刊登,后期还将有文章陆续发表在主流媒体上。经过对采访资料的整理后,同学们还将制作视频节目,出版《新传快递》特刊,并且举办新闻摄影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闻学院此次将课堂搬到了广阔而复杂的新闻现场,全面锻炼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继上学期将课堂搬到上海电视台ICS频道之后,这是新闻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又一探索。

(新闻学院内蒙古采访团)

(来源: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