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实践第七-八日|深入探访边境贸易产业与乡村振兴,总结回顾国情实践活动与个人感悟
发布时间:2024-08-28  [ 阅读:次   |   添加:向丽华 ]
 


分组调研

72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下文简称“国新班”)为期9天的国情实践活动已经接近尾声。28-29日,上外国新班杨佩茹小组、曾焕濡小组和钟熠小组分别围绕鳗鱼养殖与乡村振兴、边民互市贸易、边境集体经济等主题,前往广西凭祥市上石镇鳗鱼养殖基地、浦寨互市点、南山村进行调研,探访边境贸易产业与乡村振兴。

 

追溯浦寨边民互市贸易的变迁

“今天上午,我们小组前往浦寨边民互市贸易点,了解两国边境居民从事贸易的情况。通过与当地商贩和居民的交流,我们直观感受到凭祥的区位便捷优势以及中越互市贸易的发展。在此次调研期间,我们了解到浦寨口岸与越南边境接壤,双边居民会通过特点的贸易点进行小额交易。”(钟熠组)

 

 28日上午,我们小组分工两路,一组前往凭祥浦寨互市点,采访了越南特产店老板,就当前凭祥与越南的互市贸易情况进行交流,探寻了互市点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在弄尧我们参观了九十年代最早一批开始互市贸易的铺面,重温当时边民贸易的繁荣。另一组在酒店线上采访马来西亚榴莲工厂,联系国内猫山王榴莲进口企业,完成新闻稿件的撰写。”(曾焕濡小组)

 

鳗鱼养殖与乡村振兴

 “我们小组前往上石镇亿融鳗鱼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负责人郑昆剑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鳗鱼养殖基地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状况,以及我国鳗鱼产业的发展历程。基地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就业机会,还通过尾水灌溉甘蔗地和葡萄地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多角度推进乡村振兴。此次调研让我们感受到农业多元化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认识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杨佩茹小组)

 

停车场作为新型边境集体经济

 729日上午,上外国新班同学在万老师的指导下,前往南山村集体经济产业园调研采访。在镇党委和村干部的引导下,南山村开发了两座大型停车场,利用物流园的区位优势,为等待入园的货车提供停靠点和设施,如洗浴房、厨房、充电桩,打造司机驿站。小组采访了凭祥市宣传部、南山村村委会和村民,了解项目运营和集体经济分红情况,并与中越卡车司机对话,探讨停车场设施及运输行业现状与困境。”(曾焕濡小组)

 

国情实践个人感悟

 

为期9天的国情暑期实践已进入尾声,国新学子在这几天受益匪浅,感受颇丰。以下是来自几位国新班同学的感想和体会。

陈美珊:感受绞面文化与跨境电商

在广西南宁和凭祥的调研中,我切实感受到了广西在中国-东盟合作和跨境电商领域的独特优势。而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我们亲身体验了广西传统乐器,也有幸欣赏了铜鼓等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无国界,音乐所传递的感情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

我们还亲身体验了绞面这一广西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绞面,通过细线去除面部细毛和角质的传统美容技艺,不仅让皮肤光滑,还具有独特的美容效果。体验时,虽然略微有些疼痛,但绞面后我的皮肤变得非常光滑,吹弹可破,我们都震惊于古老美容技艺的魅力。在南宁的粤东会馆,我们采访了一位从事绞面技艺数十年的手艺人,她详细介绍了绞面的历史和传承挑战,展现了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727日的凭祥跨境电商调研尤为引人注目。在南宁的直播间,主播黄钰婷用流利的泰语推介中国美妆产品,展示了“小语种+跨境电商直播”模式的成功。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每天通过ShopeeLazadaTikTok Shop等平台进行60-70场直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推广。广西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如绿色通道和奖励政策,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调研让我深刻认识到跨境电商在促进中东盟经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让我体验到广西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这次实地采访不仅提高了我的新闻写作实战技能,还让我更加体会到记者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聪:感受跨境电商与民族文化

这次在广西南宁和凭祥的8天国情实践调研活动中,我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深入了解了从艺术到贸易的丰富知识,感受颇深。这次调研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让我切身体验到广西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经济发展活力。

最让我深刻的是体验广西传统的美容技艺——绞面。在与一位绞面老奶奶的采访中,她提到即使这门手艺逐渐被大家遗忘,生意也不好,也要依然风雨无阻地出摊,只为尽力守护这门简朴又古老的艺术。这份坚持与执着深深打动了我。

同时,广西民族艺术的丰富多彩也让我感受到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在龙州县,我们参访了天琴世家李绍伟家、壮族织锦技艺非遗扶贫工坊和胡志明纪念馆。特别是在龙州县文化馆和天琴艺术传承中心,我们有幸欣赏了鼎叮乐队和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的精彩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出的传统文化魅力让我深受震撼,例如天琴的演奏,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色展现了广西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风情。我想,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生不息,需要有人坚持继承,需要有人充满热血地奔赴于守卫文化的前线。

这次实践中,无论是选题、构思还是最后的发布,我都跟随着记者老师的思路,跳脱出了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真正地站在受访者所处的行业和故事背景中,去聆听、去感受。我相信,一位好的报道者,会在旅途中、采访中不断转变视角,体会迥异的习俗与味道。他们不仅仅生活在此刻,他们可以闯入任何时空;在见证他人的喜悦、悲痛和遗憾时,沉浸融入,产生共情;然后将这种丰盈转述出去,传递给更多的人,逐渐铸就起共情的力量。

冯诗琪:走进民族音乐和配音的幕后

本次国情实践让我对广西的跨境贸易、水果贸易、边民互市、民族服饰和音乐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广西龙州本土民族乐队鼎叮乐队、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里韦庆炳对独弦琴的演奏和广西广播电视台的译制中心。

在国情实践第一天,我们前往了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从经济贸易、对外传播和教育等方面对广西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第二天我们前往广西广播电视台,参观了中国-东盟译制中心,并且亲身体验了配音工作,感受全景音响的身临其境效果。我学习到,在配音过程中配音演员需要将自己带入到影视剧场景中,与配音角色形成共鸣。这样的配音作品更能够带动读者的情绪和情感。

第二天下午,我们参观了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其中独弦琴的演奏让我眼前一亮。后来我们小组主动联系独弦琴演奏者韦庆炳,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从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独弦琴的文化背景与弹奏技巧。这让我不禁感慨,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那么多元、新奇且有趣。作为新闻学的学生,我们应该担负起国际传播的责任,将中国民族音乐介绍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在国情实践第四天,我们前往龙州县采访鼎叮乐队。他们将壮族山歌、天琴和现代流行音乐结合。他们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融合新的元素,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次国情实践让我提升了新闻采写的实战能力,以及采写过程中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的重要性。例如,在整理录音素材过程中发现不确定的信息时,要及时和采访人联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此次活动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新闻从业者这一身份。新闻从业者不仅仅承担了传递信息的使命,还担负着将有趣的故事有效传达给世界的责任。

邹孟含:广西在全球传播中的独特贡献

这八天的国情实践说长不长,但是给我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我深刻地意识到,做一名新闻记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曾经我认为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工作和背景调研可以解决90%的问题,然而实战中选题可能会被推翻、提纲可能随时要修改、受访者可能会有大变动。因此再度思考,如今我认为在采访中最重要的是随机应变能力和对一切保持好奇心的素养。只有将充分的准备工作和镇定的临场发挥结合起来,才有可能顺着哪怕一点点的话头深入受访者的内心、才有可能与真正的好故事相遇。

吴昕妮:新闻采写实践中的收获与成长

这次新闻采写实践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最初的想法与最终的成果产出之间,差别还是挺大的。比如,我们可能会因为联系不上受访对象,或者其他到了实地才发现的不可控因素(比如说想拍摄外景采访但是背景音实在嘈杂)而不得不调整选题。在采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因为许许多多的未知而觉得没有安全感。例如常常到了现场,才知道采访条件是怎样的(如果环境嘈杂就需要事先准备好收音设备),能够采访的时间有多少等等。但是在几天的“兵荒马乱”过后再回头看看,会觉得正是那些未知锻炼了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新闻采写技能方面我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比如说怎样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在这一方面,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非常重要,在聊天的过程中也要边听边思考,争取一次性聊得充分),怎样高效收集音频、图片、视频等素材以及怎样整理思路,尝试带入外国人的视角写英语新闻稿……我觉得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体悟到新闻采写的精髓,才能不断进步,从而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做到更加松弛自然,产出更加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刘婕:触摸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随着飞机缓缓降落在南宁吴圩机场,我们一行人带着对广西民族文化和边境发展的好奇与期待,开始了这次难忘的旅程。在紧凑的行程中,我们不仅参观了广西广播电视台的译制中心,了解了译制工作的专业性及其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还深入到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博物馆,感受了天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鼎叮乐队和独弦琴演奏家韦庆炳老师的采访,他们的故事和音乐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文化传承和音乐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韦老师,这位壮族音乐家,用他的行动和信念展示了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对现代传播方式的敏锐洞察。在与韦老师的对话中,我被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深深打动。他从18年开始制作视频,用古琴和独弦琴演绎现代曲目,这种跨时代的艺术尝试,不仅让古琴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一代的关注。这让我明白,传统艺术的传承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可以在创新中找到新的生命力。

在与鼎叮乐队成员们的交流中,几位老师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仅仅是在演奏传统乐器,更是在通过音乐讲述壮族的故事和文化。他们对每一首歌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都了如指掌,这种对传统的敬畏和热爱,让我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通过这几次采访,我更加坚信音乐的力量,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连接不同的人群,传递情感和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和文化总能以不同的形式存续和发展。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国际传播的预备队员,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笔触,将这些美好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