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芳 |
发布时间:2015-04-29 [ 阅读:次 | 添加:向丽华 ] |
张军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外“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领域:国际传播;网络传播
教育与经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传播学,2006年;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2010-2011; 《新民晚报》群众工作部,副主任,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计划,2013-2014; 上海外国语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博士后研究,2013-2017; 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2017-2018。
研究项目: 主持课题 1.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交媒体环境下‘中美贸易摩擦’框架动态及效果研究”; 2. 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际媒体,中国声音——中国传媒国际影响力研究及对策分析”; 3.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社交媒体使用对其政治伦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4. 2015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8批特别资助,“互联网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话语权研究”; 5. 2014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一等资助,“大国间的‘话语政治’:中美网络安全的媒介话语研究”; 6. 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记者的故事:《新民晚报》本地社会新闻生产研究”; 7. 2013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素养教育防范社交媒体成瘾——对上海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8. 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资助,“中美俄关系的媒介话语研究”; 9. 2014年上海市德育研究课题,“大学生微信使用特征研究及对策分析”; 10. 200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子课题,“软实力与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研究”; 11. 2006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BBS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及其应对”。
参与课题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语种涉华国际舆情案例数据库建设研究”; 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基层社会治理背景下公共传播创新模式与效果检验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3. 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与意见表达研究”; 4.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大项目,“上海世博会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 5.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在沪外国人状况及其对上海社会管理的挑战”。
部分已发表成果: 专著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09. 《国际媒体 中国声音——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10. 《美国传播思想史》(第二作者),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09.
论文 1. “议程设置”:内涵、衍变与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0; 2. 共享与参与:杜威的传播观辨析,学术研究,2015.05; 3. 2013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新闻记者,2014.03; 4. 对我国涉华国际舆情研究的解读与反思,新闻记者,2012.07; 5. 美国言论自由理念的诞生,国际新闻界,2012.09; 6. 国际媒体“黄岩岛事件”报道中的隐喻分析,新闻界, 2012.08; 7. BBS使用目的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06; 8. “西学东渐”后的理论衍变,当代传播,2008.06; 9. 经验社会学路径下的传播研究,现代传播,2006.02; 10.大学生社交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5.09; 11.有差别地实施社交媒介素养教育,中国青年报,2016-3-21; 12.“征服”、“竞争”与“加冕”——对国际主流媒体“神舟九号”报道的架构分析,青年记者, 2012.08; 13.微博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现实关怀与理论观照,中国成人教育 2012.08; 14.免费日报发展新势分析,新闻实践,2006.02; 15.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第二作者),新闻大学,2008.01; 16.比较铺垫效果和议题设置效果的发生机制(第二作者),国际新闻界,2009.07;
译著: 《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01;
编著: 副主编,全球青少年媒介消费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07.
课程资助: 1. 2013年上海市高校全英语示范性课程资助,网络传播; 2. 2015年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世界新闻传播史; 3. 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干课程,世界新闻传播史. 获奖: 2013年,作为核心领衔成立的科研教学创新团队“国际新闻创新人才培养”团队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届青年教师科研教学创新团队“优秀团队”称号。
通信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200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