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部校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3-02-27  [ 阅读:次   |   添加:系统管理员 ]

——新华社—上外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开班典礼隆重举行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筹备,在新华社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我校第一届新华社-上外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开班典礼于9月24日晚在松江校区图文西厅隆重举行。曹德明校长、新华社总社人事局袁炳忠副局长等参加了开班典礼,典礼由冯庆华副校长主持。
曹德明校长首先对加入第一届多语种班的同学表示祝贺,对专程从北京前来参加开班典礼的新华社人事局副局长袁炳忠先生一行表达了热诚的欢迎和感谢。
曹校长指出,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是我校为增强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加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各大媒体机构对复合型多语种新闻人才的强烈需求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探索。上外与新华社自2011年签署共同培养多语种国际新闻人才的战略合作协议后,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这一尝试打破了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优质教学、科研和实践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在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上的创新。
新华社人事局袁炳忠副局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上外的多语种新闻班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开设的。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不再落后“挨打”,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不再“挨饿”,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再“挨骂”。而在座的同学正是肩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历史使命。
袁局长指出,新华社是我国驻外记者最多、分布最广、职业化建设最好的新闻机构。多年来,上外为新华社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国际新闻人才。特色班为新华社等国际化媒体和机构“量身定制”外派记者,新华社热烈欢迎多语种的学子加入这个大家庭。
教务处李基安处长在发言中指出多语种班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挑战了上外复合型专业的固有模式,从一门专业加英语变为新闻专业加多种语言;第二为学生的流动管理机制;第三是开放办学,特色班不仅与校外媒体合作,同时还发展与国际记者培训机构的合作,跨出国门,实现了开放办学。
新闻学院郭可院长回顾了多语种国际新闻班开办的历程。在多语种班正式开设之前,学校于2011、2012年暑期向新华社推荐了20多名多语种实习生团队。为了筹办多语种班,自2011年以来,学校层面专门召开了两次协调会,新闻学院先后三次在松江校区举行招生宣讲会。学院专门成立了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办公室,设有专门的办公场地和管理人员,实行班主任制度,编辑多语种班级学生学习手册。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多语种国际新闻的特点,开设了《国际新闻概论》等特色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以保证教学质量。这些举措为多语种国际新闻班的开班及后续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生代表法语专业二年级任丹妮同学表达了从事国际新闻事业的强烈愿望。
冯庆华校长作了热情洋溢的总结发言,祝贺多语种班的学子拥有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实习渠道,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将来成为栋梁之才。
我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多语种院系领导、多语种班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参加了开班典礼。(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