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调研报道Day 2|上外调研团深入新加坡中国协会,探讨文化传承与青年合作
发布时间: 2024-10-16 浏览次数: 34
 


109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加坡田野调研暨青年交流项目的十名师生与上海日报记者马玥,来到新加坡中国协会(Singapore China Association)进行交流访问。


活动伊始,新加坡中国协会副会长李志超发表了欢迎致辞,对师生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协会的使命及在中新关系中的重要角色。接着,协会秘书长陈永汉详细介绍了新加坡中国协会的历史背景、主要活动,以及专注于青年交流的多项举措,强调了协会在促进中新两国文化与青年互动方面的努力。


随后,青年团团长翟梓涵从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和中新关系的脉络出发,详细介绍了青年团的作用和贡献。他特别提到当代华人青年中出现的“文化断层”现象,并指出新加坡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远值得关注。


在此基础上,张翼老师和郭可教授也发表了意见,强调希望能够建立常设的中新青年交流机制,通过充分利用两国的文化相似性,进一步推动合作项目的实施。他们认为,民间与官方的双重互动对于深化中新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之后,交流进入到同学提问和互动环节,讨论的重点逐渐转向了“文化断层”现象、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以及两国在经济合作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交流一开始,同学们围绕“文化断层”现象展开讨论。新加坡中国协会的代表们回顾了新加坡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角色,特别是19世纪以来南洋华人的迁徙背景,详细阐述了新加坡华人如何在殖民时期与中国文化保持联系。同学们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新加坡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似乎逐渐弱化,询问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代表们回应道,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环境和英语的主导地位确实对华人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影响,但协会一直通过举办各类青年活动和文化节庆,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希望年轻一代能够通过更具吸引力的方式重新接触并理解他们的文化根源。同学们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如何通过创新手段,如利用社交媒体和现代传播形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在随后的讨论中,教育成为另一个重要话题。同学们提问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对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衡问题,以及学生在升学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代表们详细解释了新加坡的教育分流机制,指出新加坡在中学阶段就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将他们分为不同的教育路径,如理工学院和初级学院(高中),以更好地匹配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虽然新加坡的高考压力同样存在,但代表们强调,近年来新加坡在政策上逐步调整,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术之外找到合适的职业道路,从而缓解了一部分升学压力。同学们对此提出了关于如何改进教育系统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挑战的问题,代表们回应说,未来教育合作将重点放在创新与实践结合上,特别是在国际实习与交换项目上加强合作,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青年人才。


在经济合作方面,讨论集中在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同学们关心的是中新两国在金融科技、资本市场和贸易领域的合作潜力,以及新加坡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地理和政策优势,成为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重要平台。代表们分享了近年来中新在金融领域的成功合作案例,包括联合设立的双边投资基金和金融科技项目,强调新加坡政府为促进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如创业孵化器、技术创新项目等,帮助有志在新加坡发展的中国青年实现跨国创业。讨论中,同学们还提出了关于新加坡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的疑问,代表们详细说明了新加坡如何通过国际人才计划吸引全球优秀青年,并鼓励同学们利用这些政策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此次交流不仅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新加坡在文化、教育和经济领域的现状,也为他们接下来的田野调研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与启发。


下午,师生们分成两组开展了各自的调研活动,进一步深化对新加坡社会的了解。


晚上,调研团成员们汇聚一堂,分享了各自下午调研的见闻和收获,并与三位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三位老师针对各小组的调研成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改进意见。此外,教师们还对于1010日进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活动进行了详细指导。老师们就交流内容的准备、问题设置的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从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探讨,提供了切实的建议,帮助同学们为本次活动做出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