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调研报告之四 | 塞纳河旁的奥运余温与中法文化的交相辉映
发布时间: 2024-09-18 浏览次数: 13
 


   91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巴黎调研暨背包记者团在前几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调研,三线并进,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探索。 

  在曹帅老师的带领下,两组同学从埃菲尔铁塔出发,沿着塞纳河展开走访。塞纳河全长776.6公里,不仅是法国北部的重要河流,也是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河之一。作为巴黎的“母亲河”,它深深影响并塑造了这座城市,也滋养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其中一组同学以“塞纳河”为主题,探讨这条河流对法国人、巴黎市民及世界各地游客的意义。巴黎当地人普遍认为,塞纳河如同他们的母亲,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起居还是运动,塞纳河都不可或缺。一位住在塞纳河边的菲律宾人表示,她曾居住过纽约、埃及等城市,但最终被巴黎自由的氛围吸引,选择在此定居。她的家窗外正对塞纳河,日常生活早已与这条河流密不可分。 

  游客对塞纳河的印象则因人而异。一名阿拉伯游客表示,塞纳河展现了法国独特的气质,他非常享受在河边漫步,欣赏沿岸的风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著名景点更让他感受到法国的文化魅力。而一位来自中国 广州的游客则提到,来巴黎之前以为塞纳河会比较脏,但亲眼看到后发比预期干净,印象也随之改观。 

  调研团的同学们在河边发现,石板路上不乏跑步锻炼的人,有独自戴着耳机跑步的,也有结伴同行的。另一组同学因此将目光聚焦在塞纳河边的运动群体,调查巴黎市民的日常运动习惯及奥运会对运动的影响。一对在埃菲尔铁塔下停留的图卢兹骑行夫妇提到,他们此次来巴黎是为了一场从巴黎到圣米歇尔山的骑行之旅。丈夫在法国电视台工作,奥运期间负责网球赛事的报道,他认为奥运会促进了全民健身,让更多人关注体育运动。多位跑步的市民表示,沿塞纳河跑步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巴黎的运动设施还算完善,但仍希望能有更多专门的运动场所。关于刚结束的奥运会,一位法国年轻人认为,奥运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聚在一起运动的契机,激发了市民的运动热情。正如一位巴西女生所说,“It changes Paris life. 

此外,调研团还通过采访残疾人及其陪同人员,了解了巴黎残疾人设施的现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巴黎的残疾人设施仍有不足,出行时面临诸多不便,许多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亟待改进。两位坐轮椅的游客提到,在巴黎旅游期间,没有受到任何帮助,他们希望未来能在更多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电梯,避免绕路问题。 

在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之际,林岩老师带领另外两位同学与博衍汉章汉学社团的负责人及舞蹈队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体会中国文化在法国的传播历程。博衍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在法国正式注册的公益性文化社团,专注于推广和传承中国经典文化。社团由多个部门组成,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汉服展示、茶道讲解、书法入门等,向法国社会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在法华人参与,也得到了当地法国人的关注,推动了中法文化的深入交流。博衍的成员不仅有华人,还有许多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的法国人,体现了中法文化交融的成果。 

仲社长回忆了博衍从一个线上小群体逐步发展为法国最大汉学社团的历程。她谈及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时间、精力和经济压力,但表示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促使她不断坚持,将博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她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文化推广的责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 

谢队长则将中国传统舞蹈作为她的业余爱好。尽管跳舞并未带来多少经济回报,但她和团队成员仍坚持利用工作之余进行训练,致力于将中国传统舞蹈推广到法国,向更多人展示中国的文化艺术。虽然她坦言自己和团队的舞蹈水平并非专业,但他们依然充满热情,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中国舞蹈艺术在海外的传播。 

通过三线并进的考察,调研团从不同视角,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巴黎。于巴黎而言,塞纳河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座城市,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于巴黎人而言,巴黎的基础设施对于运动群体、残疾人群体等不同群体有着便利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于巴黎和我们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在中法建交6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探寻巴黎的中华文化,感受中法文化的交融。 

这次调研不仅让同学们对巴黎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体会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织。在巴黎,塞纳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在,而在中法文化的交汇处,我们也看到了两国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与未来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