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 “新文化”沙龙 讲座回顾 | 社交媒体时代的梗文化
发布时间: 2024-04-09 浏览次数: 105



20244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化办公室主任,媒体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茜老师应邀在我校松江校区图文606室出席第58期“新文化”沙龙活动,题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梗文化。本次活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高凯博士主持,新闻传播学院苗萍老师亦出席。

 

内容回顾:

1. 什么是梗?

原写作哏(génger)】,是相声中的一种术语,指接话的切入点(如笑点、漏洞、典故等)。如今,梗更常见的意思是指动画、电视剧或是新闻、直播等媒介中喜闻乐见的桥段所成为的典故。

“梗”其实是一个误写,最早起源于台湾地区。在输入时,因为台湾人懒得翻页找到“哏”字,于是用读音相似的“梗”来代替。部分汉语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用错别字取代正确使用方法的退化。不过更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网络时代单词简化的例子之一,而事实上,网络普及以后,日常使用的英文词汇复杂度也迅速降低,说明语言简化的趋势是全球性的。

“梗”在演化中逐渐与“哏”区别开,一般来说,使用于流行事物比如动漫,电视剧等,而哏仍只用于相声。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的梗文化早已枝繁叶茂,甚至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梗的产生、传播变异和影响,成为了大众传媒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2. 为什么网络流行语有如此强的传播力?

不同类型网络流行语扩散渠道各异又相互交叉

作为社会心态的呈现方式,来源于社交网络中的流行语折射出或积极、或消极、或中立的心理情绪,主要满足压力释放和个性表达的需求;

娱乐化和戏谑化特征:利用抖音,B站,弹幕、直播等各种多样扩散渠道。

从小范围走向大众,网络流行语跨圈层传播

当个体所感兴趣的内容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就形成一个个圈层,例如电影圈、游戏圈、弹幕圈、娱乐圈、饭圈(粉丝圈),并实现跨圈层传播

 

3. 网络流行语过度传播和使用带来什么后果?

文字失语症

网络用语束缚了网友们的语言水平,所有的情绪表达全都聚集在梗、表情包、流行语上,大大简化了人们的思考能力,方便了他们的日常交流,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文学水平发展和上限。 

 

我们语言本来的表述也许是非常丰富的,充满质感和多样的,但是当yyds一来,就会把表达的精确性和多样性完全覆盖,公共表达里面充满着戏谑、模糊、当你总是在yyds的时候,我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你是在赞美我吗?还是在讽刺我?或是你用了某个脚本仅仅是应付我?

 

4. 面对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怎么做?

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化和象征化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深刻观照,是网络公民在狭窄的公共言论空间中进行的“集体发声”与“话语狂欢”,对权利话语而言,应实事求是调查真相,洞察社会心态,以沟通协商的方式达成话语的和解。

洞察网络流行语反映的时代症结,提升媒介素养,加强对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引导。

不过分使用流行语,避免公共议题娱乐化;学校教育中加强传统语言文化和文学教育。

新媒体空间中,反对不良网络流行语,避免对青少年和大学生造成过度负面影响。

 

文案/摄影:王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