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外语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
发布时间: 2021-06-14 浏览次数: 4096

    用英文讲党史、辨析外媒误读报道、分享感人抗疫故事……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近日推出的党史学习教育英文系列讲座。这一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正是上外如今一直在坚持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让这些未来的新生力量能够向世界“解释中国”,提升全球话语能力。

 未来需要00后一代对外“解释中国” 

    自4月中旬起推出的这一系列英语讲座上,来自上外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贸、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气教师,走进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开展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传播、法律、生态文明等领域主题的英文讲座,突出国际比较视角,覆盖了学校3000余位学生。

    在首讲嘉宾、英语学院高健老师看来,这一代00后的学生正经历并见证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时刻。“也许有很多是我们这一代都未曾参与的,需要他们在未来对世界去解释中国,所以也更有必要在理论和语言上都把中国了解清楚。”

    在最新一讲“健康与美好: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讲座中,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晋继勇教授提到,生态文明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在实践中实现的美好愿景,它的出现源于中国政治领导层对环境和气候相关问题敏锐且清晰的认知。而且几千年前,生态哲学思想已在中国诞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些千古传颂的名句体现出我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白天刚听老师用英文讲述了人类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如今提倡的生态文明所经过的不同文明阶段,晚上就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健康峰会上发表关于《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讲话,太有认同感了!”上外学生敖思怡表示,“让我不仅记住了许多古代生态哲学的英文表达,更深刻地意识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介绍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以真实视角展示中国 

    讲座聚焦了很多国际社会都关心的大事,比如新冠疫情。“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疫情期间我认为遵守规定、牺牲一定的自由是必要的。无节制的自由反而会带来冲突,不少其他国家和政府就给我们提供了反例。”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大慰老师以“自由和秩序:全球抗疫中的社会治理”为主题的讲座上,同学们结合全球抗疫的现状,表达了自己对秩序与自由的理解以及对中国抗疫举措的认同。

    在另一讲以“传播与建构:全球抗疫报道中的中外媒体比较”为主题的讲座上,新闻传播学院陈沛芹教授通过《环球时报》与《纽约时报》两篇对于“武汉封城”大相径庭的报道,带领同学们详细地梳理疫情暴发后部分西方媒体如何编造信息、扭曲事实。

    泰语班陈林佳同学表示,一些外媒经过精心挑选拼凑的局部真相,往往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这无疑加剧了整个世界的分裂。“作为外语学习者以及中外交流的使者,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真实、立体、全面的抗疫事迹,就像老师说的那样,用社会现实去补白原先舆论现实触及不到的角落。”

    作为学校垃圾分类引导志愿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高瑞歌觉得再没什么比自己亲身的体验更真实。“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高频关键词就是老师讲的‘civilization(文明)’。从去年开始协助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到如今我从一个参与‘主动者’慢慢变为了‘旁观者’——我见证着上外学子们从有意识地去遵守垃圾分类规则到潜移默化内化为一种习惯,我觉得这也是‘文明的进步’,是最朴素的‘健康与美好’。”

 未来语言人才培养更需要“全球胜任力” 

    近年来,上外致力于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全球话语能力。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上外推出党史系列英文讲座,把语言教学与党史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也是一种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目标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回应时代之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外语教育一直相伴。”在5月底上外主办的“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高等教育:世界眼光与全球话语”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这样表示。他表示,从向内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到向外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这是中国外语教育的新使命,从培养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到提升对外话语能力是中国外语教育的新任务、新机遇。

    在这次聚集了百余国内知名专家的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党委书记曾祥敏提出,中国对外传播与对内传播一样,面临着主流价值引领和突圈破壁的问题,这要求融通内外传播话语体系,融合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创新对外传播的话语方式,应该让海外受众‘愿意听’‘听得见’‘听得懂’‘感受到’。”而这都需要未来的外语人才有更高的传播能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亚夫教授认为,需要重构适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交际能力模型,其内涵不仅仅是个人人际交往的“交际能力”,还包括思维认知、国际文化知识、身心健康以及如何与人交往等知识。“我们的学生将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合作,更应扎根中国、放眼世界,与他人建立信任并进行合作。”上外梅德明教授则指出,学校应开展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英语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走向未来世界做好准备。

    作为外语教育的“国家队”,上外也在如此实践着。如成立卓越学院以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创新中心,专门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政治素质过硬、语言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公共管理人才”。同时也借助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研究成果,在跨学科研究中探索语言规律,致力于构建语言科学的中国学派,通过各种方式以传播思想为重任,提升全球话语能力。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