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学院优秀组织生活案例一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交流
为了加强对新传学院新闻系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原新闻学院高年级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在今年6月党支部成立后,支部成员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微信上成立党支部微信群,随时进行分享和交流。
7月,在学院暑期专业大实习开始后,考虑到支部成员分散于京、沪等地,支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以微信群为载体组织线上支部活动。其中,党员们反响最热烈的一次当属对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的体会和感想交流。各位党员在群里踊跃发言,在海外实习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大家不仅交流了彼此的所得所想,也共同学习了优秀影评人的分析评述。
同学们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也查阅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描述的是1976-1984年的邓小平,是邓小平最为辉煌的8年。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这一系列重大的具有转折性和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主创团队通过三条主线来记录这个时期,其一是讲述改革之艰,其二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其三是记录和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
也有同学通过相关报道了解到,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初衷是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所以共拍摄了110天,首播定于8月8日晚上8时。这些用心的规划和细节都体现出电视人对邓小平同志的尊敬和爱戴。
这部电视剧在播出伊始便引发了舆论界的震动和讨论,同学们在观看后也表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中最突出的两点便是对于历史事实的还原再现和对伟人形象塑造的革新。
说实话,剧中所展现的这一段历史对我们90后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历史课本上提及的内容有限,道听途说的“野史”又未必真实,许多同学的脑海里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模糊记忆,却又对更多的细节充满了好奇。大家都认为这部电视剧直面历史,大胆触及了以往很少触及的内容,甚至描绘了***和***这两位90后有些陌生的国家领导人形象以及76年以来的高层政治斗争,很好地解答了我们对于这段历史时期的种种疑问。这部电视剧不仅增进了我们对于那段历史时期的真实了解,重新唤醒我们对于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的记忆,更反映出对于电视艺术的坦荡。
另外一点便是主创团队在邓小平人物塑造方面所作出的革新。在以往的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对于伟人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一味“造神”。但这次,邓小平的形象有了很大的突破,主创团队不仅从政治上着墨,更增添了小平同志的情感和家庭生活层面,使之成为一个立体的人,丰满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有同学认为,这样让我们的领袖“偶像”更亲切,更接地气。也有同学认为,邓公本就不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鼓吹者,而是一位实干家,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鲜活,可以描写得很有神采的人物。过往宣传非要把他捧上圣坛,既非人物本意,又有愚民之嫌,遭人反感,而本剧则用更加真实的笔调描写这样的进程,更加温情也更加人性。
除此之外,剧中的细节运用也是同学们热烈讨论的一点。不同于以往气势宏大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邓小平同志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细节。比如高考恢复后老三届的考生在书店门口排队买书、借书抄书的情景让不少同学印象深刻。甚至有同学专门询问了经历过这一切的高中老师,这位老师回忆道,她和家里其他4位兄弟姐妹当年都想参加高考,但是没有参考书,她母亲就挨家挨户拜访老师,亲手抄下五个孩子需要的一本本高考书籍。另外,剧中也展现了许多邓小平在家中作为一位丈夫和父亲与妻子儿女相处的场景,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小平同志的不一样的视角,非常出彩。
当然,也有同学提出了电视剧在细处的不足。有的同学对剧中的细节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虚构的成分占多少,也有的同学表示某些情节显得不够真实,比如凤阳的那位青年放弃读大学的机会这一情节。或许由于我们的成长年代不同,无法对类似的剧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更为珍贵的是,利用新闻传媒的专业优势,支部中有两位同学有幸接触并采访到了剧中的演员和该剧的总编剧。他们所提供的资料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部电视剧,也解答了一部分同学的疑问。比如,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透露,他在出演前经常会去拜访小平同志的家人,了解他平时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我们认为,这也是他能****演绎得如此传神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比如,该剧的总编剧龙平平表示,当叙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决策的时候,大事上不能虚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为了让情节更加地丰富,让故事性更典型化,因此必须要有艺术的加工。这很好地解决了关于我们一些同学关于剧情虚构的疑问。
通过这次电视剧的观看和交流活动,支部同学对于中国历史进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我们深知,作为作为一个青年,作为党组织光荣的一员,我们也应该胸怀大志,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进。
2011级新闻学生党支部
2014年9月
新传学院优秀组织生活案例二
参观“复兴之路”,感受灿烂文明,为中国梦而努力
——“国家博物馆之行”
为了加强对学院四年级外出实习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今年6月成立新闻学院2010级暑期实习临时党支部,分成北京、上海一班、上海二班三个临时党小组。
出发前,学院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专门参与学生党支部生活,民主推选了临时党支部书记和各组临时负责人,希望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之余带领同学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同时要求每位赴参加实习的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所在单位的各项组织活动。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间,我院四年级学生党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绩。其中北京实习临时党支部的活动颇具特色,具体情况如下。
北京实习临时党支部共有5名成员,由赵欣欣负责带领。身处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实习临时党小组组织了一次“国家博物馆之行”,亲身感受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在北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各部门实习的五名党员同学首先在在微信上建立了“北京实习小分队”的群组。利用这个平台,大家可以随时交流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心得等。
8月15日,在赵欣欣同志的组织下,临时党支部开展了一次“国家博物馆之行”活动。党支部成员在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像下集合,一同沿着长安街走向气势宏伟的国家博物馆。
党支部成员最先参观了著名的“复兴之路”展厅。《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支部成员一遍欣赏,一遍轻声交流讨论,并在《开国大典》名画前合影留念。支部成员们在参观这些景点的同时,感悟着我党光辉的复兴之路,一种身为中共党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此后,又相继参观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中国古代钱币展、古代经验绘画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等展厅,欣赏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走出博物馆,同学们在交流中纷纷表示,在交流中纷纷表示,今天亲眼见到、亲身接触这些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历史文化是怎样地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伟大光荣,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作为当代大学生是有历史使命的。
学生临时党支部书记赵欣欣在8月底和9月中旬专门组织两次集中的线上实习经验交流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各自的实习心得,并且探讨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的有机结合。
2010级新闻学生党支部
2013年9月
新传学院优秀组织生活案例三
“晒晒支部这项制度”活动
——09级北京实习临时党支部
为了加强对四年级外出实习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今年6月成立09级北京实习临时党支部,分成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环球时报》实习等三个临时党小组。
学生实习出发前,学院总支领导和辅导员专门与学生座谈,民主推选了临时党支部书记和组长,希望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之余带领同学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同时要求每位赴北京实习的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所在单位的各项组织活动。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间,我院四年级学生党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具体情况如下,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效果和良好的影响。我院会继续努力推进四年级实习学生临时党支部这一活动。
分享实习心得品味北京风韵
—记09级北京实习临时党支部集体活动
2012年8月25日,在近两个月辛苦又颇有收获的实习之后,新闻学院09级北京实习党小组全体同学进行了一次集体活动。一行10人先后品味了北京风味小吃,欣赏了北京胡同,参观了革命先烈李大钊纪念馆。尽管当日天气阴沉,同学们的心情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中午11点,大家陆续来到一间坐落于胡同深处的小菜馆,菜馆门前红底金字的牌匾以及房顶深灰色的瓦片,赋予其一种别具一格的京式味道。席间,同学们一边品尝美味菜肴,一边交流实习心得,分享有趣的经历。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Dialogue栏目实习的朱同学介绍了栏目的运作流程,向大家解释了何为“出双机”,还回忆了在电视台里遇见名人的种种情景。而在新华社音视频部实习的刘同学也描述了新华社自己建立的电视台,这让大家明白,新华社并非只传播文字与图片信息。在《环球时报》做实习记者的孙同学向大家分享了采访时的所见所闻,甚至还讲述了她与同在《环球时报》实习的余同学同住时发生的点滴趣事。整个房间笑声不断,而同学们的热情与心得,也正反映了上外新闻人在各自工作岗位昂扬的精神面貌。
饭后,同学们三两成群,穿过一条条胡同,来到李大钊纪念馆,瞻仰这位革命先烈的光辉与成就。传统的木质家具,朱砂红色的门框与房梁以及灰色砖块铺成的地面尽管都已经是重修过后的样子,却依然随处可见当年李大钊先生挑灯夜读、满怀斗志的影子。客厅中除了桌椅便是一个醒目的大书柜,连床头也摆放着一个小型的书柜,家中没有其他的装饰品,简洁整齐却透露出先生正直廉洁的作风。在这次北京实习党小组中有4人是中国共产党员,作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作为光荣而任务重大的共产党员,李大钊先生艰苦朴素、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都应该成为我们时刻学习的榜样。
这一次实习是很多同学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社会,也是很多同学第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人生活,这个过程总有坎坷与辛酸,然而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事实上只要我们努力,最终得到的必定是进步与成功!
扣人心弦直播时 思想碰撞力量大
—09级北京实习临时党支部之中央电视台实习党小组
2012年7月2日下午1点,新闻学院两位同学准时来到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Dialogue栏目组,开始了在这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在此之前,她们接触更多的都是平面媒体,对电视台的运作、电视节目的制作等了解不多。如今,实习已接近尾声,最初的新鲜感逐渐变成了按部就班,开始的忐忑与不熟练也上升为保质保量。
“还记得第一次写策划的时候,我整整对着电脑10个小时,处于各种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写完删删完写地纠结状态中,”进入节目组后被分入策划组的王同学回忆第一次写策划时的情景,依旧觉得苦不堪言。“但是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现在我策划越写越多,所涉及到的采访对象级别也越来越高,不过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
尽管很多事情可以熟能生巧到逐渐习以为常,然而面对丝毫不能出差错的直播,不论学习尝试了多少次,依然十分紧张。“来到这里以后,我第一次了解到电视节目的片头片尾小片广告是如何呈现的,电话或卫星连线又是怎么实现的,刚开始看老师操作觉得并不困难,自己上手了才体会到那种紧张感,”朱同学表示。“小片广告等差一秒都会成为节目的一次失误,因此放带的时候必须高度集中,随时注意导播的口令;即使已经反复核实信号,卫星连线时场外嘉宾声音延缓的那几秒钟内,所有人都会紧盯着频幕,很怕因为信号原因无法正常沟通。”
Dialogue是一个以“IdeasMatter"为宗旨的栏目,无论是选题、节目策划、小片制作还是嘉宾选择,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有思想、有深度、有创新。王同学表示:“每一个引人注目的大事发生时,这里就有思想的火花在迸发,就有一群人在为如何使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贡献他们的智慧,而我也可以是其中一员,这种感觉很好。”
此外,为每期节目邀请的来自不同领域的巨擘、学者、政要也成为她们学习的好机会。“大多数嘉宾身处高位却毫无架子,跟他们交流,让我觉得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无限延伸,”朱同学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想今后我依然会跟他们保持联络,不断学习提高。”
尽管这个节目不需要像其他新闻节目那样每天外出采访,但依然有很多外出采访的机会,其中有对大众观点的普通采访,也有主持人与某一嘉宾的双机采访。“中非论坛期间我曾到会议现场进行采访,这次经历让我感觉到了人们所说的‘一个记者、一个摄像和一辆采访车’的记者生活的滋味,采访一天后真的累到站不动,”朱同学回忆说。“不过我还是很兴奋很激动。”
三个月,对于大学四年来说也许不算很长,但对于她们来说,却意义非凡。王同学表示:“这三个月,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技巧、节目幕后编辑和策划,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与同事沟通相处的技巧,学会如何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这不仅是一次步入职场前的试练,也是一场对于心灵成长的洗礼。”
逼得紧跑得快 平衡报道最重要
—09级北京实习临时党支部之新华社实习党小组
“上班都比规定时间去得早,下班都比规定时间走得晚”。在新华社音视频部英语台世界新闻组实习的刘同学这样形容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
7月2日,5名同学开始了她们在新华社三个月崎岖又风景无限的旅程。每周她们按照新的排班表上班,时间并不固定,而日子似乎比她们想象的还要辛苦。
“有一天我下午2点上班,先写了两篇稿子,接着就开始编辑画面,一直到晚上十点半。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去的时候,记者发来一个关于伦敦奥运会主办人的采访视频,我需要把它同期翻译成中文,”刘同学回忆道。“我听写、修改、编辑视频,等忙完已经是凌晨两点了。”
这样的困难并没有打倒她们。“逼得愈紧,跑得越快;其路愈难,其见愈奇,”同在新华社音视频部实习的陈同学总会学着苦中作乐。“当辛苦一阵子以后,看到自己的产品上了电视登了报纸,那种幸福感是不可以描述的。”
然而即使面对的工作量再大、节奏再快,她们也丝毫不能有半点马虎,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是“新华社出品”,都直接向世界多地通讯社转播,一旦出现差错,将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影响。对此,罗同学表示:“新华社拥有很多资源,摊子也铺的很开,在这里面工作每个人都像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是一旦出错就会危及整个机器的运转。”
“在一篇关于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论战的新闻中,由于之前责编向美国分社的约稿没有如期交稿,所以大量篇幅都是对三星电子总裁的采访,报道严重失衡,而这一问题却被责编忽视,一直到了晚上七点执行台长审片的时候,才被当场被撤下,换上了备播的片子,这段本来要转发BBC、CNN的多媒体素材立即作废,同时也取消了CNC网上播出的计划,”陈同学表示。“其实责编当时可以找有关苹果公司的其他材料来使文章更加平衡,而这正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新闻平衡原则的实际体现。”
在新华社对外部经济室实习的余同学同样在实习期间感受到了平衡报道的重要性。在一篇名为《日方低估了"购买"钓鱼岛的代价》的评论性文章中,她也是反复修改,相当谨慎。她表示:“作为一个国家通讯社,发出此类报道需要拿捏得非常平衡,文中的信息都要精确无误。”
现在,实习已经接近尾声了,三个月就在这样的忙碌中一晃而过,回过头来,似乎可以看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
“记得当初,被老师批评后忍住没有哭出来,而是坚持把任务一个一个做好,最后一个回家,在地铁上一路放声大哭,”陈同学笑着说。“我明白他们那也是为我好,而且现在我也不会再犯那种错误,并且可以指导组里面另外两个实习生的工作了。”
她坦言:“一路坚持下来,并不觉自己多么了不起,只是我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
一波三折攻克采访 温馨“家庭”见证成长
—09级北京实习临时党支部之《环球时报》实习党小组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7月2日报到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新闻学院的3名同学虽被安排在不同的部门,却同样经历着锻炼与成长。与第一次踏入办公室时的充满好奇又惴惴不安相比,现在的她们已愈发冷静自信。
《环球时报》的实习工作给了她们更多的采访经历。“这是一种挑战,但也能带给我成就感,从不同的人事物中,我总能学到很多,”作为记者,孙同学需要独立完成从选题、搜集资料、采访到写稿的所有工作。“我曾采访过作为福州喜娘文化传承者的陈氏三姐妹。喜娘原本是一个不受社会重视的职业,但三姐妹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喜娘文化发扬光大。现在福州大大小小的婚礼上都能见到三姐妹及其徒弟的身影。这让我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想做好一件事,努力与回报一定是成正比的。”
然而,采访过程的艰辛如果没有经历过,定是无法体会的。在英文版经济组实习的黄同学曾就今麦郎方便面酸价超标事件采访有关工商部门,她回忆道:“我上网找到有关办公室联系方式后,办公室的人说不归他们管,把我推到了宣传部,宣传部又把我推到了消费者安全保护部,而消保部又把我推回了宣传部,几个小时过去了,采访也毫无进展。”
黄同学表示,像这样被扔皮球、吃闭门羹的情况,她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从一次次采访中吸取经验、找到技巧。她说:“采访时的说话方式很重要,必须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想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帮助他们消除公众对公司的误解,有声音肯定要好过不发声,这样一来大部分公司还是会开口的。”
除了采访技巧,在办公室内与同事的相处技巧也是每一个同学在实习期间必须学习的。“其实办公室里大多数都是比我们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只要真诚敞开心扉很容易和她们成为朋友,”在文化版实习的余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比如我所在的文化部氛围就很轻松,每天上班最期待的就是组长今天会发什么吃的。”
而正是这些良师益友引导并见证着她们的成长。“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总是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组长每天都会把我叫过去一句一句的修改,”余同学回忆起最初的经历仍旧心有余悸。“那一阶段是我的噩梦,每次被叫过去修改的时候就很没有自信,身心都在发抖,何况他是一句一句的读着修改。”
“有一次我把六翻译成了“seven”,连累带我的姐姐被扣了不少工资,可她依然待我很好,”这次事故让余同学更加珍惜与周围同事的友谊,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现在实习即将结束了,三个月的时间里,同学们都已经和周围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前几天带我的姐姐突然问我是不是要回学校了,我才突然感觉时间过得好快,也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习惯了这里,习惯了这个大家庭,很舍不得她们,”在孙同学看来,这次实习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进步,还有这一份份珍贵的友谊。“未来我们也许会有其他的实习、其他的工作,然而她们教给我的会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新华社实习党小组
实习学生在导播室
中非合作论坛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