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学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 2015-04-29 浏览次数: 2761

  国际新闻专业始于1983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非语言类专业,也是全国最早的国际新闻专业之一。30年的发展期间,为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专业秉承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逐步提出了以培养“全球新闻人”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新闻素养、通晓国际传播规则、适应于国内外新闻业界、跨文化的人才和精英,既能熟练掌握外语,又能运用新媒体技术,同时精通国际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国际新闻专业以培养“全球新闻人”为发展目标,立足于“外宣”二字,积极打造以“国际化”和“实践化”为核心的专业特色。

为对接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台等国际性媒体对驻外记者的需求,专业在学校与新华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下,于2012年开设了全校性的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旨在培养精通两门外语(一门非通用语种和英语),又掌握国际新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国际传播人才。该项目整合了全校各方资源,搭建了一个跨学科、跨院系、跨语言的创新性培养平台,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新闻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专业不仅在课程建设方面着力突出国际新闻实践,还拥有近20年历史的学生中文新闻实习基地《新传快递》以及英语新闻实习基地---上外英语新闻网站(http://en.shisu.edu.cn)。国际新闻专业与上海外语频道(ICS)、《上海日报》和《环球时报》英文版以及SMG新闻中心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把新闻媒体人士成功引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此外,专业每年还组织学生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台和《中国日报》和上海地区中英文媒体以及京沪等地的境外媒体(《纽约时报》和《南华早报》等)开展实习活动。

国际新闻专业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突显,已与美国和欧洲的新闻传播院校加强合作,拓展学生海外留学和实习项目,推动本硕连读的国际教学合作项目。

国际新闻专业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国际新闻理论与国际传播、英语新闻业务和国际舆情的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目前,新闻专业有三名教授、十名副教授,绝大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具有博士学位,在各自教学和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国际新闻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还是校级学术机构——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研究中心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权威学术数据,在国际舆情和国际政治等领域对接国家发展需求。该中心拥有我国首个国际舆情网站(www.globalpubopinion.org),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舆情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成为我国国际舆情的学术高地。

  国际新闻专业拥有专职学生事务管理团队,负责日常教育、学生资助、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各项学生事务和管理工作。


特色教学项目:ICS-SISU新闻课堂是上海外语频道与新闻学专业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课堂围绕学院培养“全球新闻人”这一宗旨,以“国际化”和“实践性”为关键词,以上海外语频道这一中英日语播出的综合性电视资讯平台为依托,打造“学生专业实习小基地”,“学生新闻实践课堂”,“共建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引进高端嘉宾”等多种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在新闻第一线实践学习的专业平台。

除了ICS-SISU新闻课堂之外,新闻专业还与上海日报,解放日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和新华社等国内著名媒体签有合作协议。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球新闻人”,既熟练掌握英语又精通国际新闻理论与实践,素质高、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能胜任国际新闻采、写、编,特别是国际新闻制作以及对外新闻传播任务的复合型国际新闻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1.全球性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涉外记者和编辑;

2.涉外国际机构的公关活动、新闻发布及网站设计等工作;

  3.跨国公司、企业策划、公关、宣传以及英语撰稿等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重视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有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态度,具有敬业和合作精神。学生毕业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较高的中外文学基础;

  2.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网络新闻制作等业务知识与技能;

  3.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

  4.具有调查研究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

  5.涉猎信息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知识,并能够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完善。


主干课程:

  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新闻评论、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媒体经营与管理、当代新闻事业、国际传播、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英语特写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