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新闻学院院长郭可教授、总支书记刘蓉蓉副教授受邀参加了《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四周年暨上海版创刊三周年庆典活动。郭可院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表达了对《环球时报》的真诚感谢。
在过去四年中,《环球时报》对上外国际新闻教育事业提供了专业化的支持和帮助。上海版主编、新闻学院客座教授、校友冯羽女士每学期来松江校区给同学们分享她的办报经验,并邀请她的同事们前来传道授业。学院老师带领学生到《环球时报》参观、实习,共同参与采访和写稿。正因为《环球时报》的大力支持,使学院得以把课程教学延伸到编辑部的实践教学,丰富了英语新闻写作内容,构建了教学和新闻实践互动平台,促使学院更好地为《环球时报》英文版等国际化媒体培养更多合格的全球新闻人才。众多毕业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步入他们的新闻之旅,成为职业新闻人。自《环球时报》英文版【上海版】创刊之际,新闻学院3名年轻校友便加盟这一团队并工作至今。
在庆典活动期间,学院与《环球时报》英语版负责人就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的理念、合作培养模式等进行了充分交流。双方表示愿意进一步开拓合作领域,为培养国际新闻人才实现共赢!
(新闻学院 刘蓉蓉)
附:
在纪念《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四周年暨
上海版创刊三周年活动上的发言
新闻学院院长 郭可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很高兴能参加此次茶话会,纪念《环球时报》英文班创刊四周年暨上海版创刊三周年。今天这个活动在上海举行,有特殊意义,因为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英文报纸的城市。 在此我向《环球时报》的英文版创刊四周年和上海版创刊三周年表示祝贺!
作为一名从事国际新闻教育的老师,我一直很关注《环球时报》的英文版,因为我不仅一直在研究中文环境下英文报纸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也为英文报纸培养着记者和编辑,今天也有我的学生在《环球时报》工作。
英文报纸的生命力主要来自其影响力。作为全国第二份全国性发行的英文报纸,《环球时报》秉承了对敏感问题不回避的风格。这一点在当下中国的媒体环境中,显得十分重要。也因为这种报道风格,使得《环球时报》英文版能在短短四年中迅速获得了其应有的影响力,成为了世界考察中国的一个新的窗口。
办一份报纸不容易,办一份英文报纸则更不容易。我本人也曾参与办过英文报纸,深知作为中国人在中文环境中创办英文报纸的艰辛。这不仅需要办报人的兴趣和爱好所致,更需要勇气和坚韧,因为英文报纸在中文环境中往往是边缘媒体,生存和发展会比中文报纸更加艰难。在此,我向《环球时报》的同事们表示敬意。
当然,我更要表达对《环球时报》的感激之情。因为在过去四年中,《环球时报》对我们的国际新闻教育一直提供了专业化的支持和帮助。 冯羽女士每个学期一定会来到我们的松江校区来给我们的同学们分享她的办报经验。她不仅自己这样做,还邀请她的同事们来;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带领学生来到《环球时报》参观、参与实习,并一起参与采访和写稿。正因为《环球时报》的大力支持,使得我们能把我们的课程教学带入了编辑部,这样的一种教学和新闻实践互动过程丰富了我们英语新闻写作内容,使得我们也能更好地为《环球时报》这样的英文报纸培养合格的全球新闻人才。我们的不少同学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他们新闻之途。所以,希望今后我们能进一步推进这样的合作模式。
今天这样的茶话会对《环球时报》英文版四年的发展一定是个很好总结和回顾。我祝愿《环球时报》英文版能越办越好,拥有更多的中外读者!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