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闻人的执着
发布时间: 2013-06-04 浏览次数: 1611

 

一个新闻人的执着

——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袁文逸讲座侧记

 

63日晚,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袁文逸来到松江校区5124教室为多语种新闻班同学讲述她的梦想和人生,以及她在战地中的新闻工作经历。

2011723日,袁文逸赴利比亚进行了78天的采访报道。“我当时向领导提出我也要去利比亚,领导不让。我说我能理解你们的理由,但是我把我的要求摆在这里了。我是这样想的,趁我现在还跑得动,我得去。”袁文逸笑着向大家讲述。果然在不久后她如愿以偿,袁文逸和她的搭档们作为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第二批记者前往战火纷飞的前线。而她,也成为了第一位前往战区进行战地报道的上海女性记者。

在远赴利比亚的时候,连因公签证都难以申请。袁文逸就和同事写请假单,申请休假。“等于说我是申请前往利比亚休假3个月。”袁文逸说。临行前,办公室的同行给他们一行三人在淘宝上买了“防弹衣”,“300块一件,前后两块铁板,穿上有三十斤,我穿了反而更跑不动了。”袁文逸一边前后比划着一边笑着说。

利比亚战局进入关键时刻,为了发回更有价值的第一手报道,袁文逸和她的摄像记者没有呆在相对安全的班加西大本营,而是搭乘上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飞机,到达战争据点城市米苏拉塔,并先后辗转于拜尼沃利德、苏尔特、的黎波里、布雷加,几乎跑遍了这次利比亚战争的所有主战场。

在这极度危险的情况下,袁文逸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她给大家播放了一则当时发回的报道,那是在前线忽然遭遇轰炸的实况消息。当时,她在采访一名反对派士兵,前方就突然遭到攻击,画面开始剧烈抖动,听不清的人的吼叫、隆隆炮声、黑色的硝烟、炮弹爆炸的火光、扬起的尘土。 “画面中我说的那句‘现在我们四周硝烟弥漫’,其实是第四遍。”袁文逸说,“因为前三句我的嗓音太抖了,根本没法用。我当时心里没感到害怕,可声音就是抖。”

利比亚的人民很热情,还带有一点“红色的革命浪漫”。看到中国来的记者,他们经常会把脖子上的项链取下来时送给袁文逸。“更夸张的是,一次有人递给我一枚地雷。”袁文逸说。但战争很残酷,刚才还在和她聊天的人,转眼间可能就被重型炸弹炸没了。“这时,我心里很难受。”说到这里,她垂下头来。

“这种时候,我也会哭,但不是在镜头前的。”袁文逸在回答一名同学关于怎么缓解在战地时候压力时说。

不管是后来远赴叙利亚、埃及采访,还是回访利比亚,以至于近来的前往雅安地震前线,袁文逸的报道关注人性。她从人的层面思考战争,用女性特有的感性认知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和变化。她做的专题《重逢哈桑》,拍摄一个参军青年的战后生活;她还拍了一个“有着总统梦”的埃及清洁工人儿子阿里的故事。有人说,采访这些外国的事做什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同学问袁文逸,成为记者这么多年,为什么依旧能保持这样的热情?“你是想问为什么一个年龄这么大的人了还这么能折腾是吧?”袁文逸笑道,“可能35岁了,还做记者似乎显得很不成功。一般都做领导了。我不那么认为。做好自己想干的事,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我不后悔。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我的中国梦吧。”

(多语种新闻班  戴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