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前常务副总编辑黄庆于4月24日和26日走进上外新闻学院课堂,围绕国际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新闻采访的选择,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两堂课。
第一堂课中,黄庆老师围绕国际传播之选择,结合当下的时事,给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国际传播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国际新闻报道中的立场选择。她以近期国内英文媒体关于彭丽媛的报道为例,分别选取了来自新华社、中国日报的三篇新闻报道,详细分析了对于同一事件不同记者的报道立场和角度的差异。她认为目前国际媒体业并没有关于新闻报道选择的共识,但媒体人应该“努力说真话,选择不说假话”,体现出老一辈资深媒体人的专业主义和使命感。
除此之外,黄老师还对比了禽流感事件中外媒体报道的差异,以及伦敦奥运会、911恐怖袭击事件中《中国日报》的报道,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国际新闻报道中的立场选择。她勉励有志于从事于国际新闻报道的同学们勤思考、多锻炼,从多维度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具备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感。”
第二堂课黄庆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进行采访选择。她从近期媒体关于芦山地震的报道出发,与同学们讨论灾难报道记者应如何做准备,另外,她还以波士顿爆炸案中媒体披露遇难中国留学生的个人信息为例,讨论新闻界中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取舍问题。针对新闻采访前期的准备,黄庆老师引用赵启正对一些年轻记者的批评,指出搜集信息、广泛咨询是新闻采访的基础,“采访厚实,报道才能有深度和高度”。对于灾难报道中的伦理之争,她借用美国全美摄影协会会长威廉·桑得的话,“你首先是人类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新闻记者”,体现她对于二者如何权衡的立场,并认为不能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要放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考虑。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黄庆老师以自己三十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告诉同学们,做新闻工作最大的享受,是可以一直学习,不断成长,不断积累经验,“这是其他行业所体会不到的”。
作为上外校友,黄庆于80年代初参与筹备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英语日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去年受邀成为新闻学院的客座教授。今年是上外国际新闻专业成立30年,也是新闻学院的“专业庆典年”,本次讲座作为“全球新闻人”系列讲座之一,吸引了不少新闻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 (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