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导师公开组会”(第2期)回顾│如何操作媒介学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25 浏览次数: 10


为营造浓厚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互动,11月16日上午,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第2期“薪火相传·导师公开组会”。本期组会由张军芳教授发起,上海大学孙藜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主题为“如何操作媒介学经验研究”。活动吸引了本校及校外,包括上海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同学参与。

在文献讨论环节,魏端端同学首先分享了四篇相关文献的读后感想。米歇尔和汉森的《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对媒介学研究的基本命题进行了辨析,阐释了媒介、媒介调节、身体及感官调节等关键概念。黄旦的《传播研究范式的变更:媒介学的兴起》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媒介的媒介化”,指出了媒介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同时批判了媒介学研究中的某些误区。连玲玲的《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探讨了百货公司对上海城市景观、社会价值和文化生产的影响,及其在现代中国消费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孙藜的《“卧游”的消逝:城市新媒介与近代文人的“心眼”再造》通过阐述早期电影如何以一种现代都市新视觉重组了“眼”与“心”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价值体系在一个不断加速的时代如何持续面临着重构困境。。

随后,师生们围绕“如何理解媒介学研究的范式变更意义”以及“如何理解黄旦提到的媒介学研究的误区”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博士研究生陆国亮同学提出媒介学研究与媒介化研究这两种研究取向在本体论和媒介理论资源的对话上存在差异;孙藜老师表达了需要立足于经验研究,澄清媒介性问题,避免被名词捆绑。他强调了经验取向的重要性及对理论文献把握要精细化。张军芳老师则阐述了媒介学研究对“整体”的重视,强调在研究中要避免将媒介本质化。

在经验研究案例讨论环节,魏端端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设计《咖啡为媒:日常生活中的全球传播》。该研究通过分析咖啡使用中的身体实践,探讨咖啡对社会关系、文化身份和地方重建的影响,进而揭示咖啡在全球化和本地化进程中的角色。与会师生对该经验研究设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孙藜教授就研究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比如,将研究中的自然时间“再度概念化”等提出了建议,并强调学术研究不能脱离生活体验。

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老师们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媒介与感官体验、如何在经验材料和理论之间展开对话,如何找寻中层概念等问题。此次公开组会促进了师生间的知识共享和思想碰撞,展现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图文陈吴越 李伦

排版│吕宇豪

审核│严怡宁 张军芳